他是迭戈也是马拉多纳

传奇球星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不仅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也是最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运动员之一。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在2008年完成的《马拉多纳》(Maradona by Kusturica)。在这部纪录片中,库斯图里卡以个人化的视角——或者说是“迷弟”视角,呈现阿根廷人在赛场内外的各种真性情,尤其是其感性的一面,令观众不由觉得与这位传奇拉近了距离。

与《马拉多纳》不同的是,日前在戛纳首映的纪录片《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则以相对客观的视角聚焦其作为公众人物在绿茵场内外的种种。两部作品的观影感受也是全然不同,前者是感动,后者是爆燃。加在一起,恰好是一个更完整的马拉多纳。

《迭戈·马拉多纳》的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Asif Kapadia)可以算是当今纪录片界拍摄名人的第一人,作品包括以巴西传奇车手埃尔顿·塞纳为主人公的《永远的车神》以及以英年早逝的英国女歌手艾米·怀恩豪斯为主人公的《艾米》,后者曾拿下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在这两部中,卡帕迪尔没有自行拍摄新的素材,而是通过大量现有的各种影像的剪辑,以近似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组织材料,呈现出这两位公众人物的多面性。对比常见的以主人公的影像素材和亲友访谈交叠而成的名人纪录片,卡帕迪尔的作品兼具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剧情片的流畅感,因此极具观赏性。

在《迭戈·马拉多纳》中,卡帕迪尔也是如法炮制。他采用的素材包括家庭录像、新闻资料、私人录音、足球赛事等等,马拉多纳更是提供了500小时过去从未公开的影像,再配以马拉多纳本人、他的妹妹、他的私人体能教练费尔纳多、体育记者、死忠球迷等人的旁白。如此这般,在多角度呈现人物的同时,又保证了叙事的连贯性。

纪录片以公路上风驰电掣的汽车配上节奏强劲的电子乐开场,再以闪回的形式,迅速交代马拉多纳年少成名,在1982年以当时创下纪录的760万美元,从阿根廷的博卡青年队转投西班牙豪门巴塞罗那,以及在巴塞罗那经历了脚腕受伤、球场斗殴等一系列不如意后,又以400万美元加盟意大利那不勒斯队。开场即是1984年7月5日,他转会这座“意大利最穷,也许是欧洲最穷”的城市的俱乐部,在50000名球迷宛如迎接救世主一般的欢呼声中,首次踏上圣保罗球场。这部纪录片所要讲述的正是他在那不勒斯的七年里,由球员变成神明,最后沦为罪人的经过。

这或许是马拉多纳人生中最辉煌的七年,也或许是最混乱的七年。其间,他带领原本处于意甲下游的那不勒斯队,力压尤文图斯、AC米兰等豪门,赢得两座意甲冠军、一座欧联杯冠军。与此同时,由他领衔的阿根廷队拿到一座世界杯冠军,一座世界杯亚军。与此同时,私生活的各种负面新闻也令他成了备受争议的人物。

导演卡帕迪尔在片中采用了运动题材电影中常见的起承转合的故事结构。马拉多纳自述是因为没有其他球队肯签他,不得已才加盟那不勒斯。初到贵地,这座陌生的城市也没能带给他多少好感:首次媒体发布会,就有记者因为问到与俱乐部渊源颇深的黑手党家族卡莫拉的问题被赶了出去,搞得一旁的他一脸懵逼;生活安排上,也不尽如人意,“我想要一栋房子,它们给了我一套公寓;我想要一辆法拉利,他们给了我一辆菲亚特”;赛场上,同样是屡屡受挫,前三场比赛接连失利,加上客场比赛中领受的“回家洗洗干净吧”的侮辱(身处南方的那不勒斯人的肤色较黑,加上经济状况不佳,“就是意大利的非洲”),更让他积蓄满腔的不甘。好在马拉多纳很快就感受到了那不勒斯人对足球的狂热——“我发现那不勒斯人既不为自己而活,也不为他们的孩子而活,他们只关心礼拜天的比赛球队踢得怎么样”。他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在绿茵场上,愿意为这支球队拼命。

当然,身体条件欠佳的马拉多纳在球场上,从来拼的不是命,而是脑子。他发现“意大利人踢球身体对抗更激烈,所以我的速度必须更快,并相应调整好出脚的时机”。度过适应期后,马拉多纳渐入佳境,第二个赛季就把球队带到联赛第三;1987年,拿到俱乐部历史上首座联赛冠军奖杯,实现那不勒斯人多年的夙愿。每家每户都把他照片贴在墙上,紧靠在圣像的边上。虽然以上这些纪录片中呈现的内容,都是人所共知,但卡帕迪尔高超的撷取素材能力,加上新闻播报、私人影像、经典赛事回顾(包括1986年世界杯上,他在阿根廷对阵英格兰时,上演“上帝之手”)的交叉剪辑,足以带动着观众的情绪由冰点渐渐升至燃点。

直到他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上,马拉多纳又一次踏上他最熟悉不过的圣保罗球场上。但这时,这座城市的母队已经换成了意大利队。到底该支持城市的英雄,还是国家队,那不勒斯人不得不面对痛苦的抉择,最终还是后者占了上风。毕竟,对于足球来说,还有什么比世界杯更可贵,而且还是千载难逢的家门口的世界杯。最终,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队,将意大利淘汰出局。他在那不勒斯人心中的地位也开始有了变化。于是,当他第二年被爆吸食而遭禁赛15个月后,他彻底沦为了弃儿。

《迭戈·马拉多纳》始终采用球场内外的双线叙事。场内,他激情四射,技艺超群;场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他坦言:“我不是圣人。”纪录片没有回避他私生活中最不堪的一面,包括与卡莫拉家族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撒谎抵死不认私生子,还有导致他职业生涯急转直下的毒品问题。

然而,在分析球场内外他的不同人格的矛盾时,导演卡帕迪尔将答案引向初心不改的“迭戈”与背负盛名的“马拉多纳”的对立。他的私人体能教练费尔南多道出,曾跟他说:“如果是迭戈的话,我愿意跟着他到最后;如果是马拉多纳的话,那么我们只能停在某个时间点上。”他回答:“如果我只能是迭戈,那我现在还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贫民区里。”有位体育记者的线年对阵英格兰队的那场比赛中,他进了两个球,一个用手,一个是长途奔袭连续过人后的精彩射门;这两个球加起来,才是人们爱他的原因所在。”

而两种人格的和解只可能是在绿茵场上。影片开头和结尾,马拉多纳都有这么一句独白:“只要一踏上球场,你就能忘记一切,你的生活本身,你的那些麻烦。”虽然对人物纪录片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像是标准答案,对比卡帕迪尔的上部作品《艾米》,还是显得有些简单化与表面化。

整体而言,《迭戈·马拉多纳》还是绝对值得一看。如果你之前已对马拉多纳了如指掌,那么这部纪录片能让你明白自己为什么爱他,或者恨他;如果你对他不甚了了,那么这部纪录片一定也能让你心潮澎湃。

他无愧为“迭戈”

伊丽莎白港的雨势时骤时歇,比赛的激情却是愈燃愈烈。摆脱了名利的束缚,世界杯呈现出了赏心悦目的一面。

雨水打湿了弗兰的金发,轮廓分明的面庞如雕塑一般刚毅坚强。他在比赛的最后一秒钟击中对手的门梁,铿然作响的声音回荡在曼德拉球场,乌拉圭人满怀着遗憾和骄傲结束了南非之旅。

剽悍骁勇的乌拉圭人像一股风暴,制造了本届世界杯的最大冷门。这个南美小国被巴西和阿根廷夹在腋下,论人口仅有350万,还赶不上济南市区,是足球给了他们震惊世界的机会。上个世纪初的世界杯冠军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赛场再次冲入四强,已经是了不起的奇迹,像狙击手一样冷静的弗兰更是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

弗兰的家族以足球为生命,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就了南非世界杯上的辉煌。31岁的弗兰貌不惊人,没有大腕的派头,没有明星的做作,他只是认真地踢球,享受比赛的快乐,即便有了伤痛也不肯停下脚步。以世俗的眼光看,乌拉圭队算不上豪门,论身价和成绩都不够标准。但是与乌拉圭人在足球上的家族传承相比,所谓的豪门也不免有些浅薄,这个在寂寞中坚守的门第经历过荣辱兴衰,依旧延续着自己的理想。弗兰的凌空抽射为南非世界杯涂上了最光彩艳丽的一笔,许多年之后会有很多人忘掉这场比赛的结果,但这个进球仍然值得回味。弗兰在最后一秒钟的任意球虽然没进,但也打得德国人心头一颤,胜负其实只在毫厘之间。弗兰凭借一己之力,为乌拉圭赢得了荣耀,而乌拉圭以南美赛区第五名的地位捍卫了整个南美大陆的荣誉。

尽管入围了国际足联的金球奖候选名单,弗兰与其他大多数候选人不太一样。来自豪门的球星,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而弗兰没有这样的优势,他更像一个为后来者打基础的人。虽然名字里也有一个“迭戈”,崇拜马拉多纳的弗兰从不以“迭戈”自居,他觉得自己的成就还不如马拉多纳的一成。而在乌拉圭人看来,弗兰称得上完美的“迭戈”,是他让乌拉圭队与世界豪门比肩,并为乌拉圭足球的中兴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这个两度摘取欧洲金靴奖的球员以他冷静、实用的风格为乌拉圭足球开辟了一个时代。他是个可以让后人站在肩膀上的巨人。

如果终场前那记任意球的优美弧线能再收缩一点,弗兰的世界杯之旅就没了遗憾。或许这就是悲剧英雄的命运,留下一点空白等待后人去填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迭戈”。

迭戈永恒|那个穷人家的孩子成了“金童”

贫困街区里的童年,为阿根廷青年人效力的幸福时光,代表国家青年队不断取得胜利……迭戈·马拉多纳的人生前20年,就已足够绚丽多彩。

在菲奥里托,没人会以制定无法实现的计划作为消遣,也很少有人憧憬繁花似锦的未来。

这个布宜诺斯艾利斯南部郊区,是这座南美超级大都市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当你住在大型露天垃圾场Quema附近。这里有成千上万、来自阿根廷各地的穷人,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大部分人家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没有电。然而,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这里的孩子们都伴随着有点疯狂的希望在成长。

对于那些将所有自由时光都用来进行没完没了的足球比赛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心目中的圣杯,就是成为职业球员。上世纪60年代后期,菲奥里托孩子们的偶像名叫埃克托·亚萨尔德,他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后来被一家名叫皮拉纳的小俱乐部看中。21岁那年,亚萨尔德加盟了独立,那是阿根廷最大的俱乐部之一,与河床、博卡青年、竞技和圣洛伦索并称“历史五强”。身披独立战袍,亚萨尔德成为阿根廷联赛最佳球员,随后又去到欧洲,愉悦了里斯本竞技和马赛的球迷。

除了亚萨尔德,当年菲奥里托街区的人们还会经常谈起一颗线只苹果那么高”的孩子。他的名字叫迭戈·阿曼多·马拉多纳,因为一头卷发,所有人都称他为“毛绒玩具”。他的父亲是迭戈·马拉多纳,大家都叫他“chitaro”,母亲名叫达尔玛·萨尔瓦多拉·佛朗哥,人们都叫她“Dona Tota”。

小迭戈在家中8个孩子里排行第5,是母亲的宠儿,很早就对踢球展露出了浓厚兴趣。“我非常吃惊,刚满10个月,迭戈就会用脚去踢滚到面前的球,而其他孩子都是本能地用手去捡球!”

对迭戈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足球很快成为了一种强迫症,与足球有关的事情,永远刻入了他的记忆中。比如他人生中第一只皮球,是表哥贝托·萨拉特送的,这在“阿根廷球王”于2000年出版的自传——《我,迭戈》中有详细记载。“当时我3岁,收到了人生中最美妙的礼物。我太高兴了,睡觉都把它夹在胳膊下面。”

更多时候,迭戈与小伙伴们一起踢的,是用布料或废纸填充的“球”。儿时好友格雷戈里奥·卡里索表示:“这都不是问题,哪怕用橘子,迭戈也能完成神奇动作。”

当年迭戈和格雷戈里奥都很有天分,形影不离,在菲奥里托坑洼不平的场地上,两人通过孩子之间的比赛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满是石子和玻璃碎片的“球场”,迫使他们必须变得更加机敏才不会受伤,或者弄坏自己的球鞋。那些出人意料的技术动作和各种急停急转,就是这些疯狂比赛带来的结果。

小时候的马拉多纳,虽然身材不算突出,但核心力量非常扎实,脚下技术也是无人能比。

只是在路边踢球,无法赋予你传奇的命运,也无法帮助你开启职业生涯。迭戈·阿曼多·马拉多纳的人生,要感谢格雷戈里奥,因为后者被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科尔内霍的天才球探相中——他当时是阿根廷青年人俱乐部的青训主管。

这是幸运女神第一次驾临。理论上,菲奥里托的孩子很少会被青年人这家以青训闻名的俱乐部的球探网络盯上。地理范畴,菲奥里托更接近独立和竞技俱乐部,以及迭戈出生地所在的拉努斯。

第二次幸运女神降临,是科尔内霍问格雷戈里奥是否还有小伙伴具备来青年队试训的能力……“当然有,他叫‘毛绒玩具’,比我更出色,是个拥有绝妙左脚技术的现象。”

青年人的训练基地离菲奥里托很远,老迭戈当时是在化工厂工作,每天12个小时,“毛绒玩具”没敢要求父亲陪自己去试训,更何况还得掏车费。幸运的是,格雷戈里奥的父亲开车把两个孩子送了过去,科尔内霍只看了小迭戈几分钟,就深深着迷了。

看着年轻的马拉多纳完成的那些动作,科尔内霍被惊得目瞪口呆。青年人青训主管甚至怀疑这小家伙的年龄,因为他长着一颗大得与身体不相符的脑袋。“他还不到8岁?不可能这么小吧!你看他对皮球的控制,实在太棒了!”

直到陪同小迭戈回到家里,看到那间用铁皮做成屋顶的简陋房子,看到孩子母亲亮出的出生证明,科尔内霍才相信了一切。小迭戈确实不够高大,但他非常强壮,在球场上很难被放倒。

马拉多纳一家的生活水平很一般,但父母一直在为能让孩子们吃饱肚子而牺牲。只要条件允许,母亲总会给小迭戈做肉吃,而家里的女孩儿们只能吃沙拉!需要帮助时,小迭戈绝不会袖手旁观,他经常去街道尽头唯一的饮用水处打水。“从拎着20多升的水桶、给妈妈提水做饭时,我就开始锻炼肌肉了。”

很快,小迭戈进入了青年人俱乐部,确切地说,是“小洋葱队”(青年人少年队别称)。科尔内霍将那些出生于1960年的孩子们组织在一起,当时阿根廷足协禁止俱乐部直接签约14岁以下的孩子。身穿红色球衣,小迭戈和他的队友们统治了青少年赛事。“球王”后来曾回忆说,1972年至1974年之间,“小洋葱”曾连续140场比赛保持不败,其中赢了136场!

在颇受瞩目的Evita赛事决赛中,小迭戈和他的队友们5比4击败河床少年军,“毛绒玩具”因此被河床主席看中,并得到了非常诱人的邀约。不过孩子的父亲回答说:“我儿子哪儿都不去!他在这里过得很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父亲最清楚儿子的天赋,也不后悔花那么多时间陪着儿子坐巴士去训练、比赛。更重要的是,老迭戈坚信,还会有其他机会。所有看过小迭戈踢球的人,都会对他印象深刻。经常有超过5000人来观看孩子们的比赛,而青年人一队踢主场时,小迭戈会作为球童参与比赛。中场休息,小迭戈经常表演颠球,几乎所有观众都会起立为他欢呼——“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第803期《足球周刊》推出缅怀球王马拉多纳的封面及专题,下周四上市,关注足球周刊微信公众号即可通过微店购买。

10岁时,迭戈·阿曼多·马拉多纳已经吸引了媒体关注,著名的《号角报》上也有了第一篇关于他的报道,文章中将他的外号改成了“Caradona”。很快,小迭戈又出现在一档名为《足球星期六》的电视节目中,并成为权威杂志《体育画报》的报道对象。

14岁那年,迭戈终于正式进入了青年人俱乐部,然后跟随青年队征战第8级别联赛,接着是第5级别、第3级别……他的日常生活也变了,俱乐部会派专车接送他训练。1975年,迭戈租了一套漂亮的公寓,把全家人都接了过去。

阿根廷青年人的主场名称就叫“迭戈·阿曼多·马拉多纳球场”,这家俱乐部还曾使用过一个著名的“马拉多纳入场门”。

在青年人,俱乐部高层迫切地希望迭戈尽早进入一线队,但遭到了科尔内霍的阻止。“让他再跟我们踢一年吧,这也是为他好。”科尔内霍认为,马拉多纳能力绝对没问题,但还需要时间磨练,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他曾因为在一场第3级别联赛中辱骂裁判,而被停赛5场——“您真是个天才,应该去吹国际比赛!”

1976年10月20日,迭戈得到一队征召,参加对塔勒雷斯的比赛。下半时,他替换鲁文·贾科贝蒂上阵,成为阿根廷顶级联赛最年轻的出场球员:15岁11个月零20天。上场后,迭戈第一次触球,就给对手来了一次穿裆。

进入职业足坛没多久,马拉多纳就戴上了阿根廷青年人的队长袖标,领袖气质和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马拉多纳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启。11月14日,他打入了在职业队的前两个进球,对圣洛伦索梅开二度——那也是胡安·卡洛斯·蒙特斯教练最后一次让他当替补。踏上职业赛场仅仅一个月,马拉多纳就成为了球队主力。当时蒙特斯表示:“他的出现,就是‘音乐足球’的诞生,他在球场上用左脚诠释着华美的乐章……”

没过多久,国家队的征召也来了。1977年2月27日,糖果盒球场,阿根廷对匈牙利的友谊赛,梅诺蒂让马拉多纳踢了半个小时。

当时被称为“金童”的马拉多纳,开始憧憬(1978)本土世界杯。但他失望了。尽管梅诺蒂让马拉多纳参加了世界杯前的集训,可最终,青年人新星不在22人大名单之中。阿根廷主帅的解释是“他还太嫩,不能参加如此重要的赛事”,更何况球队中已经有4名“10号”。

落选那天,17岁的马拉多纳是哭着回家的。接下来,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排解内心郁闷。脱下国家队训练服的首场比赛,马拉多纳打入3球、助攻两次,帮助青年人取得一场5比0大胜。赛后他甚至得到了对手乌戈·佩尼亚的鼓励:“你会踢很多次世界杯,让他们闭嘴吧!”

1979年9月的日本世青赛,成为了马拉多纳足球生涯的第一项国际赛事。阿根廷青年军最终夺冠,马拉多纳当选为最佳球员,他的锋线搭档拉蒙·迪亚斯夺得最佳射手。尤文图斯、巴塞罗那、那不勒斯等多家欧洲顶级俱乐部对马拉多纳表示出了兴趣,“金童”也签订了个人赞助合同,并开始在青年人享受当明星的感觉。

1979年,18岁的马拉多纳帮助阿根廷赢得世青赛冠军,他本人的表现也堪称完美。

1980年底,对博卡青年完成大四喜后不久,马拉多纳带着惊艳的数据离开了青年人俱乐部——166次正式比赛出场,打入116球,助攻65次。与河床传了许久绯闻之后,马拉多纳在1981年2月与博卡青年签约,因为那是他父亲最喜欢的俱乐部,也是他童年时代的偶像——奥斯卡·皮亚内蒂和安赫尔·罗哈斯的球队。

值得一提的是,迭戈当时已经有了经纪人,那个人是他的好友:豪尔赫·奇特斯皮莱尔。

穿上蓝色球衣,马拉多纳知道,自己进入了更高的层次,无忧无虑的时光结束了……

南美解放者杯最年轻进球妖人他是下一个维尼修斯和罗德里戈?

安热洛踢球的习惯更多用左脚,但目前他的右脚技术同样不错,他能在边路用速度和变向内切突破,也有灵巧技术。目前已经他已被人和当年出道的内马尔进行比较了;恰好内马尔就是安热洛的偶像,此外另外两位桑托斯的传奇名人贝利和罗比尼奥同样是他的崇拜对象。

安热洛也可以以内马尔为榜样,参考一下他的成长模式:和维尼修斯登录欧洲的轨迹不同,内马尔在14岁的时候就和父亲一起去了一趟西班牙,在皇马的青年队进行过试训,但这趟旅行也让内马尔意识到太早去欧洲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他选择继续留在桑托斯学习和锻炼。内马尔直到21岁才加盟巴萨,在之前的时间,他已经帮助桑托斯赢下了3座圣保罗州联赛冠军奖杯、一座巴西杯奖杯、一座南美解放者杯奖杯以及一座南美超级杯奖杯。

但无论是维尼修斯还是内马尔,他们在去欧洲踢球前,就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身体进行力量和增肌的锻炼,以应对欧洲足球高强度的身体对抗。

安热洛-加布里埃尔的个性也十分要强和热爱挑战,他曾表示自己未来最想登录西甲或英超,因为他喜欢节奏快和对抗激烈的竞赛环境。如果他想梦想成真,他就得自我严格要求,同时参考一下维尼修斯和内马尔两位前辈登录欧洲的模式,来为自己制定职业生涯的规划。

从迭戈到莱奥10号的荣耀一脉相承。

不是恶意在杠,只是想请教一下。印象中球员进球脱球衣后露出内衣或展示衣物,有压根看不到品牌的,或是专业的运动内衣品牌。而像梅西这样穿着耐克球衣,脱掉后直接露出阿迪达斯这样同级竞争对手衣物的还是第一次见。(虽然梅西是阿迪达斯旗下的顶级球星。)我猜测的是梅西可能是与俱乐部进行过先期交涉,俱乐部与耐克同意后,梅西才得以展示球衣。当然这也是我的猜测,也可能俱乐部与球衣赞助商的商业合同中没有对于球员展示内衣方面的限制或要求。

2022年迈阿密巴塞尔设计展:探索黄金时代

迈阿密/巴塞尔设计展于6月份回归惯常档期,并由玛 利亚·克里斯提亚·狄德罗(Maria Cristina Didero)担 任策展人,展出一些当代和历史上的优秀设计。2022 年的展会将有20多个新的国际画廊分别在画廊展、 古玩展和平台展三个部分展出,这也再次印证了该展 会的全球化方针。

“我们很高兴今年能携手优秀的画廊作品、古玩作品、特别项目和合作伙伴重返巴塞尔。”迈阿密设计 展副总裁格瑞拉·奥利霍兰(Grela Orihuela)说:“设 计展有着良好的广泛性和专业性,我们期待着为今年的主题‘黄金时代’贡献一份力量。”

在谈到对博览会主题的选择时,狄德罗说:“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始 终努力变得更好。我们必须记住,挑战一直在推动人 类前进。人类已经为世界上最紧迫的问题提出了答 案,且这一回答的产生往往是在我们生命的根基受 到难以控制的外部力量考验的时刻。”

2022年迈阿密/巴塞尔设计展以“黄金时代”为主题, 为今年在巴黎和迈阿密举行的其他展会定下基调。 展会将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化、从乌托邦式的未来到理想化的历史,在不同的文化中审视这一概念。 巴塞尔设计展的主要目光是集中在过去,用一些历 史物品来展现20世纪的图标。

平台Podium是第一次在巴塞尔博览会出现,展出 了以黄金时代这个主题为创作灵感产生的作品。狄德罗说:“展览提供了好机会,参展人可以探索很 多来自不同背景、时代和地域的令人惊艳的作品。 Podium成为一个讨论平台,让我们思考这些作品如 何围绕如今的设计场景点燃讨论。”

“黄金时代不是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但它是一个田园诗般的未来,一个动物、植物、人类和谐相处的可能之地,”狄德罗说:“我们希望在疫情时代之后有 一个积极的转折:我们把代表设计之美和设计之精神的作品放在一起,并对其给予公正的历史评判。”

展览包括历史作品,如弗拉基米·卡根的“摩羯座” 椅子、安杰罗·曼加罗蒂的“爱神”大理石桌、皮埃 尔·保林的“睡莲碗”和卡洛·莫里诺的“可堆叠” 床,这些展品都来自Casa del Sole。在当代作品中, 有迭戈·西贝利(Diego Cibelli)在疫情期间利用现成 物品创作的三件容器、米沙·卡恩(Misha Kahn)的 一盏灯和菲·图古德(Faye Toogood)的一件照明作 品。“这些作品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与它们表达的 情感有关,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关系,但它们出现在 这里是因为它们都非常重要且直接表达了创作者意 图。”迪德罗继续说道:“我从这些物品中看到了很 多的情感参与和感性认知。”

告别迭戈!他曾是绿茵场上的优雅天使却最终被毒品毁了一生

当地时间11月25日,阿根廷传奇球星马拉多纳于家中突发心跳骤停去世,享年60岁。据当地媒体透露,在出现病情之后,多达9辆救护车抵达他的住所进行救治,但遗憾的是,这位有着球王之称的阿根廷人,与世长辞。

马拉多纳去世之后,足坛的球星纷纷送上哀悼。其中巴西球星贝利,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天堂和马拉多纳一起踢球。”此外,阿根廷球星梅西、葡萄牙球星C罗,瑞典球星伊布以及巴西球星内马尔,均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缅怀球王。

马拉多纳的离开,相信很多球迷都非常悲伤,这位阿根廷球星,为球迷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难忘的记忆,他是球迷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球王”。但在退役之后,马拉多纳的种种举动,以及被曝出的种种负面消息,也让他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魔鬼”。

出生于贫民窟,马拉多纳可谓是最典型的通过足球改变命运的球员。从小和父母以及7个兄弟姐妹住在一起的他, 在足球方面展现出了非常不俗的天赋,甚至在14岁时,这名阿根廷人,就豪言要参加足球领域最高的赛事世界杯,以及拿下世界杯的冠军。

1982年,马拉多纳开启了自己的首次世界杯之旅,刚刚以世界第一身价加盟巴萨的他, 在世界杯比赛中,因为不理智举动而被罚下,这也直接导致阿根廷国家队,在第二阶段的比赛中,就狼狈出局。

4年后马拉多纳再度跟随国家队出战世界杯,在这一年的世界杯中,马拉多纳成了世界杯上最闪亮的球星,5粒进球5次助攻、四分之一决赛上演“上帝之手”,以及在这场比赛中,狂奔68米,连过5名英格兰球员,完成一粒精彩的小角度破门。第二次参加世界杯,马拉多纳就完成了夺冠的梦想。

而后,马拉多纳成了世界球迷关注的焦点,在此后的俱乐部比赛中,这名阿根廷人帮助那不勒斯两次拿下意甲联赛冠军,1座欧洲联盟杯冠军,一座意大利杯冠军和一座意大利超级杯冠军,可以说马拉多纳为那不勒斯带来了无数的荣誉。

然而,1990年成了马拉多纳足球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的世界杯比赛中,他一球未进,最终带领球队无缘卫冕。而在一年后,他在意甲比赛结束后,尿检呈现阳性。直到1994年的世界杯中,他再度被检测出阳性之后,一代球王狼狈落幕。

毒品,一个危害世人健康的最大凶手之一,也是众多运动员闻之色变的最大忌讳,但遗憾的是,马拉多纳没能迈过这道坎,并最终倒在了毒品上面。

2000年,马拉多纳因为吸毒导致突发心脏病,甚至一度失明。5年后,这名潘帕斯雄鹰的标志性人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假如自己不吸食毒品,那么他将会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同时,他悔恨的表示自己本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一想到这些,心里就非常不是滋味。

吸毒让马拉多纳变得肥胖、酗酒,甚至就在不久前,他刚刚接受了脑部手术,但遗憾的是,最终他还是没能逃脱上帝的召唤。而通过马拉多纳的一生历程,也警示我们,毒品是一个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16岁就走红!天才女歌手爆转行当牙医

23岁的纽西兰歌手萝儿(Lorde),在16岁那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天生英雌Pure Heroine》,并以新人之姿夺下2座葛莱美奖和1座全英音乐奖肯定,立刻成为炙手可热女歌手。不过近来她似乎想开启副业,萝儿弟弟透露,她准备转行开牙医诊所。

距离上一张专辑《狂想曲/Melodrama》已经三年,有歌迷在萝儿弟弟安杰罗(Angelo)的IG留言表示:「兄弟,已经三年了,我还在听《狂想曲》。她到底什么时候要发新专辑,我要等死了。」表达迫切希望听到偶像新作品的心情。

没想到安杰罗却回覆:「没这回事、没这回事,我想恐怕没有新专辑了老兄,她今年要准备开一间牙医诊所了。」这段对话立刻在粉丝圈引发讨论,由于前阵子萝儿才透露,去年12月开始重回录音室了,貌似在准备新专辑,歌迷也一头雾水的问:「萝儿真的要转行了?」

有人开玩笑表示:「萝儿的歌词里常常出现『牙齿』,去当牙医好像也满合理的?」也有粉丝表示,近年来欧美流行音乐圈的女歌手们都赶着去经营副业了:「别人卖化妆品,萝儿要卖牙套?」、「我怎么觉得现在当歌手才像是副业了。」、「难道也是受到新冠肺炎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