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去世他在成都设计了日本侵华罪行馆

当地时间12月29日,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后现代主义大师矶崎新因病去世,享年91岁。

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今(30)日发文悼念,他透露,矶崎新先后多次来到成都,为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设计日本侵华罪行馆,他不惧日本右翼分子威胁,坚持认为:尊重历史,承认事实,以史为鉴,中日才能永不再战,一衣带水的邻居才能永保和平。

矶崎新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亚洲建筑师之一,与黑川纪章、安藤忠雄并称为日本建筑界三杰,被誉为日本建筑界的思想家。

其代表作品有圣乔治宫体育馆(1983-1990,西班牙巴塞罗那)、迪士尼总部大楼(1987-1990,美国佛罗里达)、都灵冬奥会冰球馆Pala Alpitour(2002-2005,意大利都灵)等。

他为中国城市设计的作品包括深圳文化中心(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2008年)、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2014年)和湖南省博物馆(2017年)、日本侵华罪行馆(2015年)等。在成都,他还参与过神仙树大院会所和商业的设计。

△曾用于日本大地震赈灾巡演的诺瓦方舟(Ark Nova)是一座可移动式的充气音乐厅,被网友戏称为“买不起的车厘子”(图据IC)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其马鞍状的外型被市民亲切地冠以“馄饨皮”的称号(图据IC)

1931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岛大分市一个富裕家庭的矶崎新,14岁时广岛和长崎的核弹袭击事件在青年时期留下巨大的阴影,从废墟中成长的经历激发了他对战后城市重建的思考,更让其作品覆上一层悲剧的滤镜,尽显庄重之感。

他作为二战后的建筑领域的反思者,从民族主义的深渊中走出,带着悲怆和包容开启了全球化的后民族主义时代。

△矶崎新设计的日本侵华罪行馆,是一座巨大的青灰色流线型建筑物。为设计这座博物馆,矶崎新曾多次来成都(图据建川博物馆)

矶崎新为建川博物馆日本侵华罪行馆担任建筑设计时,日本右翼分子曾写信威胁他:“你是我们大和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最好最优秀的设计师,为什么给中国人设计抗战博物馆?”他回答:“这是为了中日两国友好,为了中日两国的长期和平相处。”

面对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胁,他说:“我这把岁数的人不会考虑这个,我考虑的是道义和未来。”

普利兹克奖评语这样描述他:矶崎新超越所处时代的全球视野,有力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对话。他融汇东西,绝非模仿拼贴,而是另辟蹊径。作为慷慨奉献的典范,他支持并鼓励其他建筑师,无论处于竞争关系或共同合作项目。

△当地时间2019年5月24日,法国凡尔赛,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凡尔赛宫举行,88岁的获奖建筑师矶崎新出席。(图据视觉中国)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四川西昌电影博物馆聚落之世界电影发展馆也由矶崎新担任建筑设计。该馆以巴别塔为灵感,以电影技术发展脉络(无声时代、有声时代、数字时代)为线索,展现了世界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和变化。这一作品或许也成为矶崎新留世的绝笔。

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君实生物11月15日晚间公告,近日,公司子公司TopAllianceBiosciences,Inc.收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正式回函,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食管癌获得FDA颁发孤儿药资格认定,这是特瑞普利单抗获得的第四个FDA孤儿药资格认定,此前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黏膜黑色素瘤、鼻咽癌及软组织肉瘤已分别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Monde Nissin的上市创造了即时财富菲律宾50位富豪增加三位新人

原标题:Monde Nissin的上市创造了即时财富,菲律宾50位富豪增加三位新人

今年6月,菲律宾方便面制造商Monde Nissin进行了10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这是菲律宾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上市,大大提升了其控股股东的财富,并使三名新成员加入了富豪行列。

42年前,这家菲律宾食品巨头的总裁贝蒂·昂(Betty Ang)和她已故的岳父希达贾特·达莫诺(Hidajat Darmono)共同创立了这家公司,达莫诺的家族还拥有印尼的饼干生产商康元集团(Khong Guan)。现年66岁的昂看到自己的财富激增至14亿美元,她与丈夫霍迪奥诺·克维法努斯(Hoediono Kweefanus,Monde Nissin的副董事长,达莫诺的次子)分享了这笔财富。

首次公开募股使昂的姐夫哈托诺·克维法努斯(Hartono Kweefanus)首次推入了“三逗号俱乐部”,71岁的哈托诺是Monde Nissin的董事长,他以19亿美元的财富首次亮相,他与另外两个兄弟姐妹分享财富。(达莫诺的儿子们采用了与父亲不同的姓氏)

另一个获得赏金的亲戚是Monde Nissin的首席执行官亨利·索桑托(Henry Soesanto),他与达莫诺的女儿莫妮卡(Monica)结婚,他他们的股份加起来现在价值7.95亿美元。索桑托40多年前从印尼搬到菲律宾,管理公司在菲律宾的第一家饼干工厂。

2015年,Monde Nissin斥资5.5亿英镑(7.6亿美元)收购了英国的Quorn,这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该公司计划将IPO所得的一半资金用于在美国扩大其替代肉类品牌Quorn的业务。自上市以来,Monde Nissin的股价上涨了24%。

尽管收入持平,但由于可转换债券的特殊收费以及棕榈油和小麦等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96%,至2.04亿比索。

First Metro Securities分析师Estella Dhel Villamiel乐观地认为,今年的收益将恢复,她在电子邮件中说:“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是暂时的,应该通过价格上涨和到位的效率计划来缓解。”

贝蒂·昂和达莫诺在1979年用400万比索在马尼拉南部的拉古纳创办了Monde Nissin,当时是一家小饼干工厂,10年后扩展到方便面。在与雀巢的美琪(Maggi)以及环球罗宾娜(Universal Robina)的日清拉面(Nissin Ramen)等竞争对手打了三十多年之后,Monde Nissin的运气来了,根据尼尔森的数据显示,该品牌已经占据了菲律宾方便面市场70%的份额,该公司还分销饮料、面包、奶制品和酱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高卢前卫:法国海军迪盖·特鲁安级轻巡洋舰简史

(温馨提示:本文约5700字,配图35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在一战期间,海军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促进了作战舰艇的进化,其中充当舰队侦察前卫和轻型舰艇编队旗舰的轻巡洋舰也迎来更新换代。舰炮、引擎、海军航空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交战双方在战争前夕下水的轻巡洋舰在战争爆发后迅速过时,于是各个列强纷纷结合技术进步和实战经验,在一战后期开始设计适应新的海战环境的新型轻巡洋舰或侦察巡洋舰,它们大多于一战结束前后开始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服役,并表现出传统理念与创新设计并存的特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舰型如日本海军的5500吨级、美国海军的奥马哈级和英国海军的E级等,而法国海军在同期完成的迪盖·特鲁安级则是最具现代化气息的轻巡洋舰。

法国海军新型轻巡洋舰的设计始于1915年,原计划建造6艘,设计排水量5200吨,装备8门138.5毫米舰炮,安装在4座双联装炮塔内,还配备4门75毫米高射炮以及不少于12具550毫米鱼雷发射管(以4×3的形式平均分布于两舷)。新舰的详细设计直到1919年底才完成,方案代号为171,但其各项指标未能让法国海军高层满意,于1920年2月遭到否决。同时,法国海军获得了英美新建的E级及奥马哈级的技术情报,意识到新型轻巡洋舰的设计必须得到强化以应对新的威胁,于是将排水量增加到8000吨,主炮口径提升至155毫米,高炮及鱼雷武备保持不变,舰体长度从145米延长到175米。

■ 美国海军“奥马哈”号轻巡洋舰在20世纪30年代的留影。奥马哈级拥有同期各国轻巡洋舰中最强悍的火力,对迪盖·特鲁安级的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

1920年底,在参考了奥马哈级的设计后,法国舰船工程师们拟定了A、B、C、D四个草案,均配备8门155毫米舰炮、4门75毫米高射炮和12具鱼雷发射管,仅在动力和防护上有所差异,最终C方案被选定并在次年完成了细节设计。相比早期设计,新方案在性能上有大幅提高,但成本也随之飙升,单艘造价由4000万法郎升至7000万法郎。法国国会于1922年3、4月间批准了首批3艘舰的建造,命名为迪盖·特鲁安级。后续舰的计划则受到同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的影响,改为建造重巡洋舰,这就是法国海军第一级重巡洋舰迪凯纳级。

迪盖·特鲁安级轻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为8000吨,满载排水量9650吨,全长181米,舰宽17.2米,吃水5.3米,编制舰员人数为578名,作为旗舰时增至591名。

迪盖·特鲁安级的舰体设计非常优秀,采用高干舷艏楼船型,具备极佳的适航性,其纤细的船体和飞剪艏即保证了高速性能,又能防止上浪。上层建筑相当简洁,采用双桅双烟囱布局,主桅为坚固的三脚桅,后桅为单柱桅,两座烟囱位置靠前,在后烟囱和后桅之间设有宽阔的舟艇甲板。迪盖·特鲁安级的机动性也很突出,在28节航速下的转弯半径仅有750米。该级舰在舰型设计上唯一被诟病的地方就是重心过高,在载油量偏低的情况下舰体横摇幅度已经足以影响主炮的射击稳定性。

■ 迪盖·特鲁安级轻巡洋舰的舰型非常优美俊朗,高干舷设计保证了良好的适航性。

迪盖·特鲁安级的动力装置采用集中布局,2个锅炉舱在前,安装8座居约式燃油锅炉,每舱4座;3个轮机舱在后,安装4台帕森斯式单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其中前轮机舱并排安装2台,中、后轮机舱各1台,主机输出功率为10500马力,设计航速为34节。各舰在试航时均达到33节航速,略低于设计指标。迪盖·特鲁安级的动力系统稳定性非常出色,在服役过程中能够长时间保持30节高速,即便在使用多年后仍保持良好的运行,比如“迪盖·特鲁安”号在舰龄已达20年,排水量增至10900吨的情况下仍能达到27.7节。迪盖·特鲁安级的设计燃油载量为1400吨,续航力为3000海里/15节。

■ 1927年“拉莫特·皮凯”号正在进行全速试航。迪盖·特鲁安级的最高航速可达33节,而且动力系统具有出色的持续运行能力和可靠性。

迪盖·特鲁安级的主炮为8门50倍径M1920型155毫米舰炮,安装在4座M1921型双联装炮塔内,以前二后二的布局呈背负式布置在战舰前后,每座炮塔重80吨。M1920型155毫米舰炮设计于1920年,其口径在各国海军舰炮中比较独特,法国海军之所以选择155毫米口径是为了能够与陆军的155毫米火炮实现弹药通用,不过后来放弃了这一想法,后续的法国轻巡洋舰改为常规的152毫米舰炮,而155毫米舰炮仅装备迪盖·特鲁安级、“贞德”号训练巡洋舰和“贝亚恩”号航空母舰。M1920型155毫米舰炮可以发射半穿甲弹、高爆弹、照明弹等多种弹药,炮弹重量56.5~59公斤,炮口初速850米/秒,最大仰角40度,最大射程26100米,射速3~4发/分,每门炮备弹125发。

■ “迪盖·特鲁安”号轻巡洋舰前部主炮群的正面特写,该舰采用独特的155毫米舰炮,以期与陆军同口径火炮实现弹药通用。

迪盖·特鲁安级的副炮为4门50倍径M1922型75毫米高射炮,以单装炮形式安装在前后烟囱两侧,每舷2门。M1922型75毫米高射炮从本质上说就是把旧式的施耐德M1902型舰炮缩小倍径并更换适合对空射击的炮架,该炮的最大仰角为75度,最大射程14900米,有效射程7500米,射速8~12发/分,可以发射安装触发或延时引信的高爆弹,也可发射照明弹,每门炮配备135发高爆弹、30发照明弹和24发训练弹。迪盖·特鲁安级还装备了6座霍奇斯基8毫米双联装机枪作为近距离防空武器。

迪盖·特鲁安级的鱼雷武备相当强悍,4座550毫米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布置在舰体中后部两舷,每舷2座,发射M1923D型鱼雷,备雷24枚。该型鱼雷装药量为308公斤TNT,射程和航速有两种设定:在39节时为9000米,在35节时可达13000米。

■ 1929年“普利莫盖”号轻巡洋舰的武器布置图,注意舰尾安装的飞机弹射器。

■ 迪盖·特鲁安级轻巡洋舰的鱼雷发射管布置图,注意其备用鱼雷的储存位置及装填鱼雷的路径。

相比优良的舰型、出色的机动性和强有力的武备,迪盖·特鲁安级的防御能力可太过逊色了,实际上近乎裸奔,没有设置舷侧装甲带,仅在弹药库、主炮塔和司令塔敷设了30毫米的防破片装甲,20毫米的甲板也难以抵挡垂直方向上的攻击,单薄的防护使得迪盖·特鲁安级即便面对驱逐舰的120毫米主炮的攻击都显得力不从心。不过,在放弃直接防御手段的同时,法国人更多地依靠间接防御提高生存力,迪盖·特鲁安级内部细化水密区划,设有16道水密隔壁,并在动力舱段采用双层底,增加抗损性。

■ 美国海军舰船资料手册中的迪盖·特鲁安级,其对于防护能力的描述为“nil”,近乎于无。

迪盖·特鲁安级是法国海军自1906年后建造的第一级轻巡洋舰,也被视为法国现代化巡洋舰的起点。相比同期其他列强海军的对应舰级,迪盖·特鲁安级的设计具有一些显著优点。比如英国海军的E级虽然防护优于迪盖·特鲁安级,但7门152毫米主炮却以单装炮形式安装在后部敞开式炮塔内,同样的设计也出现在日本的5500吨级轻巡上。美国海军的奥马哈级装备了12门152毫米舰炮,但仅有4门安装在双联装炮塔内,其余8门平均分布于两舷炮廓内,这种过时的设计导致其舷侧齐射能力大打折扣。相比之下,迪盖·特鲁安级除了防护贫弱之外,其他各方面性能都比同期其他国家的轻巡洋舰更具现代化特征。

■ 20世纪20年代,英美法三国典型轻巡洋舰的线图对比,自上而下分别是英国的E级、美国的奥马哈级和法国的迪盖·特鲁安级。

3艘迪盖·特鲁安级轻巡洋舰在1922年到1923年间陆续开工,它们分别被命名为“迪盖·特鲁安”号、“拉莫特·皮凯”号和“普利莫盖”号,上述舰名均取自历史上出身布列塔尼地区的法国海军名将:勒内·迪盖·特鲁安本是一名海盗,后加入法王路易十四的王家海军并官至海军中将;拉莫特·皮凯伯爵生于法国西北部的雷恩,他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格林纳达战役和萨凡纳围攻战中被证明是一名优秀的海军指挥官,后官至海军中将;赫尔维·德·普利莫盖是15世纪时的布列塔尼海军将领,在1512年圣马蒂厄战役中与英军舰队奋力作战并壮烈牺牲,因而被载入史册。

■ 迪盖·特鲁安级各舰均以历史上的法国海军名将命名,自左向右分别是迪盖·特鲁安、拉莫特·皮凯和赫尔维·德·普利莫盖。

1922年8月4日,首舰“迪盖·特鲁安”号开始在布雷斯特海军工厂铺设龙骨,1923年8月14日下水,1926年11月2日服役;二号舰“拉莫特·皮凯”号于1923年1月17日在洛里昂船厂开工,1924年3月21日下水,1927年3月5日服役;三号舰“普利莫盖”号于1923年8月16日在布雷斯特海军工厂开工,1924年5月21日下水,1927年4月1日服役。由于测距仪等相关设备交付延误,这三艘新锐巡洋舰直到1929年才相继形成战斗力。3艘迪盖·特鲁安级建成服役后,编入新组建的第3轻型舰艇中队,基地设在布雷斯特,归属法国海军大西洋舰队。

■ 1926年正在布雷斯特海军船厂内舾装的“迪盖·特鲁安”号(左)和“普利莫盖”号(右)。

■ 1926年竣工服役的“迪盖·特鲁安”号轻巡洋舰,注意舰尾尚未安装航空设备。

“普利莫盖”号在服役之初就实验性地安装了飞机弹射器,并搭载水上飞机,在运用过程中被证明是很成功的,于是它的两艘姊妹舰也在1929年初加装了航空设备。迪盖·特鲁安级的飞机弹射器安装在舰尾,可以搭载1~2架水上飞机。

1927年4月20日,“普利莫盖”号离开布雷斯特港,开始了为期七个月的环球航行。该舰于6月17日抵达法属印度支那,随后北上前往上海,并在中国逗留了一个月,这期间曾沿长江逆流而上抵达汉口。随后,“普利莫盖”号又访问了日本,之后穿过巴拿马运河,于12月22日回到布雷斯特港。

■ “普利莫盖”号舰尾特写照片,摄于20世纪20年代末,可见舰尾甲板上加装了飞机弹射器,搭载1架FBA-17型水上侦察机。

“迪盖·特鲁安”号在20年代末驻泊土伦时曾发生火灾,烧毁了前部主测距仪,直到1933年才在布雷斯特更换了新的测距仪。1936年,随着新锐的拉加利索尼埃级轻巡洋舰陆续服役,略显老旧的“迪盖·特鲁安”号被编入训练舰队,而它的2艘姊妹舰则在30年代远赴海外,强化法属殖民地的军事存在。鉴于远东局势紧张,尤其是中日关系矛盾激化,法国海军决定加强在东南亚的军力,“普利莫盖”号于1932年5月18日抵达法属印度支那并长期驻留,直到1936年被“拉莫特·皮凯”号替换。此后,“普利莫盖”号返回国内接受改装,之后再度前往远东,并在1937年8月到12日间驻泊上海,保护侨民,在淞沪会战期间该舰还差点被误炸。

■ 1934年7月停靠在波尔多港的“迪盖·特鲁安”号,舰尾已经加装了飞机弹射器。

在20世纪30年代,迪盖·特鲁安级各舰都陆续接受了现代化改装。“迪盖·特鲁安”号于1932年进入布雷斯特的船坞,其改装工程颇具试验意味,在检验效果良好后才在其他两舰上实施。改装内容包括:1、撤除为担任旗舰预留的舱室,因为随着新型巡洋舰的出现,迪盖·特鲁安级几乎没有机会充当旗舰,多余的空间被用于扩大航海舰桥;2、强化防空能力,为75毫米高射炮加装防盾,所有8毫米机枪换装为13.2毫米双联装机枪,更换更先进的防空指挥仪。1935年,“迪盖·特鲁安”号开始第二阶段的改装,主要内容包括升级75毫米高射炮及探照灯的动力控制系统,降低主桅高度,更新飞机弹射器以适应新型水上飞机,在舰桥两侧增设鱼雷射击指挥仪。

■ 经过现代化改装后的“迪盖·特鲁安”号舰桥左后侧局部照片,摄于1934年,注意前烟囱旁边的75毫米高射炮已经加装了防盾,在其后方可见用于对空射击的4米测距仪的一角。

“拉莫特·皮凯”号于1933年到1935年在洛里昂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内容与“迪盖·特鲁安”号相同,此外该舰还安装了与重巡洋舰相同的主炮射击指挥仪。“普利莫盖”号因为驻留远东,改装最迟,直到1936年才在洛里昂接受了与前两舰相同的改装。

■ 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拉莫特·皮凯”号的舰桥,摄于该舰1937年2月驻泊上海期间。

1939年二战爆发时,“迪盖·特鲁安”和“普利莫盖”号停泊在洛里昂,“拉莫特·皮凯”号部署在远东。在战争的最初四个月中,“迪盖·特鲁安”和“普利莫盖”号曾前往西非达喀尔执行护航巡逻任务,“拉莫特·皮凯”号在法属印支执行了两次战备巡逻,三舰均未遭遇战斗。进入1940年,它们的日子依然过得平淡如水,仅有“迪盖·特鲁安”号被调往地中海方向监视意大利海军。

■ 1939年时“普利莫盖”号轻巡洋舰的侧视线艘迪盖·特鲁安级轻巡洋舰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迪盖·特鲁安”号停泊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普利莫盖”号驻泊于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拉莫特·皮凯”号依然远在法属印支首府西贡,可谓天各一方,此后各自与形形的对手展开战斗,再未聚首。

■ 1939年4月,在中国香港太古船坞中进行维修的“拉莫特·皮凯”号,注意舰尾侧面的舰名铭文。

■ 1940年6月停泊在湄公河上的“拉莫特·皮凯”号,该舰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就驻泊在远东地区。

1941年1月,法属印支与泰国的边界问题最终演变成武装冲突。“拉莫特·皮凯”号奉命对泰国实施打击。1月17日,“拉莫特·皮凯”号与4艘殖民地炮舰组成的小舰队攻击了驻扎在大象岛的泰国舰队,双方于6时15分开始交火。“拉莫特·皮凯”号于6时19分以主炮向泰军锚地实施射击,并发射了3枚鱼雷,一枚击中泰国“阿育陀耶”号海防舰。从6时54分开始,“拉莫特·皮凯”号集中火力攻击“吞武里”号海防舰。当法国舰队于8时停火时,战斗呈现出一边倒的结局,法军以轻微的代价击毁泰军2艘海防舰及3艘达叨级鱼雷艇。值得一提的是,泰军的2艘吞武里级海防舰订购自日本,每舰装备4门203毫米舰炮,火力上堪比一艘标准重巡,因此法军在火力上并不占有优势,却依然取得大胜,实属罕见。大象岛海战是法国海军在二战时期为数不多的胜利之一,也是迪盖·特鲁安级轻巡洋舰服役生涯的巅峰。

■ 1941年1月17日大象岛海战的交战形势图,其中绿色的航线就是“拉莫特·皮凯”号的行动路线。

■ 这幅画作描绘了正与法舰交火的泰国海军“吞武里”号海防舰,该舰装备了4门日制203毫米舰炮。

此后,“拉莫特·皮凯”号继续滞留远东,因锅炉故障曾在1942年3月至9月在日本大阪维修,后因燃料短缺长期停泊在同奈省,默默无闻地度过了战争时光。1945年1月,美国海军第38特混舰队扫荡了南中国海沿岸的各港口,1月12日,“拉莫特·皮凯”号遭美军舰载机攻击,沉没在泊位上,残骸在二战后被解体。

■ 在远东地区驻守的“拉莫特·皮凯”号,该舰在远离故土的东方找到了归宿。

在1940年至1942年之间,“普利莫盖”号一直在卡萨布兰卡和达喀尔之间轮流驻守。1942年11月8日,盟军发动“火炬”行动,登陆法属北非,当时驻扎在卡萨布兰卡的法国海军第2轻型舰艇分队以“普利莫盖”号为旗舰,与来袭的美国海军第34特混舰队展开激战。“普利莫盖”号于10时35分向美军战列舰“马萨诸塞”号开火,并在卡萨布兰卡港与费达拉之间的海面上机动。法国舰队很快遭到美军的集火攻击,11时20分,“普利莫盖”号被3发炮弹击中,所幸都是哑弹,25分钟后一发近失弹导致该舰受损进水,尽管如此依然奋战不止。11时57分,“普利莫盖”号终于命中“马萨诸塞”号一弹,但它的运气也就此耗尽,分别在12时30分和12时40分两度中弹,身负重创,被迫于13时28分向卡萨布兰卡撤退,停泊于距港口入口处1000米处,之后又在14时40分遭9架俯冲轰炸机围攻,至少被命中3枚炸弹。17时左右,奄奄一息的“普利莫盖”号抢滩搁浅,舰员转移到岸上,舰上熊熊燃烧的大火彻夜未灭,该舰的残骸于1951年被出售拆毁。

■ 1942年停泊在卡萨布兰卡的“普利莫盖”号轻巡洋舰,该舰在同年11月与登陆北非海岸的美军舰队展开交战,重创被毁。

法国战败时,“迪盖·特鲁安”号所属的法军X舰队正驻扎在亚历山大港。经过英法协商,法军舰队同意解除武装,从而避免了米尔斯克比尔的悲剧在亚历山大港上演。所有法国战舰上的舰员缩减到314人,所有火炮的炮闩被拆除,保存在亚历山大的法国领事馆内,“迪盖·特鲁安”号无所事事地度过了近三年时光。

■ 在1942年4月被羁押在亚历山大港的法国战舰,近处就是“迪盖·特鲁安”号轻巡洋舰,该舰后方的大舰是“絮弗伦”号重巡洋舰。

1943年5月17日,X舰队正式加入自由法国海军,“迪盖·特鲁安”号终于得以重返战场,该舰于9月3日伴随重巡洋舰“絮弗伦”号出海执行搜索德军船的任务,后于9、10月间前往卡萨布兰卡接受小规模改装,航空设备、部分13.2毫米机枪及2座鱼雷发射管被拆除,加装了15门20毫米机关炮。改装完成后,“迪盖·特鲁安”号又前往奥兰,并在那里驻守至1944年1月,期间进一步强化了防空武备,安装6门40毫米单装高射炮和多达20门20毫米机关炮。

■ 1943年9月15日,“迪盖·特鲁安”号轻巡洋舰(左)和“圣女贞德”号训练巡洋舰(右)并排停靠在卡萨布兰卡港。

■ 1944年接受防空强化改装后的“迪盖·特鲁安”号武器布置图,可见已经拆除了航空设备和部分鱼雷武备,加装了大量防空武器。

从1944年1月到8月间,“迪盖·特鲁安”号一直往返于北非各个港口执行运兵任务,之后前往意大利海岸加入第87特混舰队,在8月15日开始的登陆法国南部的“龙骑兵”行动中担任支援任务。随着盟军部队向内陆推进,“迪盖·特鲁安”号于10月间返回奥兰,担负巡逻任务。该舰在二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作战行动是在1945年4月23日炮击德军占领的意大利港口。

■ 1945年8月“迪盖·特鲁安”号舰尾甲板的照片,可见后部主炮群前安装的3门20毫米机关炮,在后部上层建筑两侧的平台上安装着单装40毫米高射炮。

■ 1945年时“迪盖·特鲁安”号轻巡洋舰的侧视线月德国投降后,“迪盖·特鲁安”号却没有返回法国,而是继续留在阿尔及利亚参与当地的民族抵抗运动,从5月到10月间该舰一直在沿海地区执行运兵和炮击任务,直到10月23日才返回土伦接受大修,于1947年3月10日维修完毕。二战结束并没有给法国带来持久的和平,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迫使从二战战火中幸存的法国老舰们再次披挂上阵,维护这个江河日下的帝国的颜面。“迪盖·特鲁安”号于1947年11月前往西贡并持续作战到1951年9月,在四年间该舰航行了约70000海里!1951年12月15日,老迈不堪的“迪盖·特鲁安”号在土伦被编入预备役,后于1953年3月出售解体。

■ 1946年到1947年间“迪盖·特鲁安”号轻巡洋舰,该舰在战后参加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为维护法兰西的殖民利益尽了最后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