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纪实摄影』:10位摄影大师20本画册

纪实摄影的本质,就是人文关怀、人道主义和社会责任!相信“摄影圣典”的读者们都十分清楚。

战争、冲突、灾难、死亡……这些悲伤沉重的话题,都是纪实摄影所关注的。社会纪实摄影,一直专注于记录重大事件,揭露社会角落不为人知的苦难。

不过,当传统纪实摄影流行30年(1930-1960年代)之后,人们想,除了关注人类命运外,纪实摄影是否还有其他作用?有的摄影师认为,与那些宏大题材相比,对于当代人而言,或许平凡的事物,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这就为“新纪实摄影”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新纪实摄影”是一种碎片般的影像,以摄影师个人经历为出发点进行拍摄,体现出强烈的摄影师个性。它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注重如何去认识和理解生活本身。传统纪实摄影力求推动社会变革,新纪实摄影追求的是认识当下平凡的生活。

1967年的“新纪实”展览展出了三位年轻摄影师的作品:黛安· 阿勃斯、李· 弗里德兰德和盖瑞·温诺格兰德,展览规模虽小,对现代摄影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策展人萨考夫斯基在展览中说,这三个人是新一代摄影师的代表,他们与20 世纪30至40 年代的前辈以激励、劝告为目的的作品明显不同:

他们“将纪实摄影的技术和审美转而为自己所用,他们的目的不是改变生活,而是去认识它。”

在世界摄影史上,涌现出10位最著名的“新纪实摄影”名家,除上以上提及的黛安· 阿勃丝、李· 弗里德兰德、盖瑞·温诺格兰德外,还有两位前辈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与威廉·克莱因。

以及1966年在乔治·伊斯曼之家举办展览的另外3名摄影家(弗里德兰德、温诺格兰德之外):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丹尼·里昂(Danny Lyon)、杜安·迈克斯(Duane Michals)。

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黛安· 阿勃丝、李· 弗里德兰德、盖瑞·温诺格兰德、布鲁斯·戴维森、丹尼·里昂、杜安·迈克斯、寇德卡、北井一夫。

1967年的“新纪实”展览,将阿勃斯、弗里德兰德、温诺格兰德这三位摄影师确立为美国艺术的重要声音,他们的成就鼓励后人对摄影这个媒介进行更深入研究。为了庆祝展览50 周年,MoMA 出版了上面这本书。书中包含了当时展览中的94 张照片,以及策展人萨考夫斯基撰写的文字、新闻稿和当时展览的场景等丰富的档案材料。

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改变了20世纪摄影的历程。在83张照片中,弗兰克透过美国生活的表面,揭露了一个饱受种族主义困扰、政客们服务不当、消费文化迅速扩张而麻木的民族。他巧妙地将自己的照片在主题、概念、形式和语言上联系在一起的方法,这让美国人变得很有创意。

这本书中探索了电影对罗伯特·弗兰克摄影作品的影响。这本书采用了一种非时间顺序的方法,包括照片、电影胶片、35毫米胶片。从这些不同的内容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展示的对比,呈现了弗兰克艺术的看似不连贯的弧线。从照片上的手写短语到电影中的对话,文字是很重要的工具,也是弗兰克的照片日记的核心。

在罗伯特·弗兰克的这本书里,贯穿于他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标志性照片与他晚年所拍摄的更加个人化的照片,以及富有暗示和自传性的文字片段并列在一起。书里通过照片富有抒情的序列来传递信息。在画册里,你能看到亲友的肖像照,房子简单的内部结构,以及房子旁边的土地和海洋的景色。

威廉·克莱因已然成为摄影界的传奇!在本书中他亲自精选了自己最爱、最优秀的作品,翻阅本书便能透过克莱因各具代表性的摄影作品,走过一段精彩旅程。也收录了克莱因的文字,他自我剖析了对摄影艺术的观点。蕴藏的艺术能量不断地从书中溢出,也让人更清楚地明了克莱因何以登上摄影的巅峰。

这些照片,是黛安· 阿勃丝在她生命最后几年在智障人士的住所拍摄的。这些作品实现了一种抒情、一种情感纯洁,使其与阿勃斯的其他成就区分开来。她当时写道:“终于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无题很可能是阿勃丝最超然、最浪漫的愿景。

这本书为探索摄影原始力量的来源、范围和渴望提供了一次机会。黛安·阿勃丝面对拍摄主题时候的坦诚,以及她对摄影的内在力量的信念,使她的拍摄更加纯粹。《启示录》展示了她许多不为人所熟知的或以前未发表过的照片,向世人揭开了其创作和私人生活的另一面。她的长女提供了三百多张图片,和以前未发表过的信件、笔记本和其他文字。

本书分为11个部分,介绍了阿勃丝作品相关的主要展览和重大事件,以及她的方法和意图。其中69份以前发表的文章和论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重要档案——追踪了关于阿勃丝的论述,将她独特的作品背景化。本书是摄影师、研究人员、艺术史家和艺术评论家的重要研究资源,是艺术批评学生和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资源。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李·弗里德兰德跨越60年的照片,其中大部分是美国、西欧和亚洲的部分地区。这些照片既反映了摄影师对媒体的重新定义,也反映了相机前面的内容。就像他对社会景观中的文字、字母和数字的探索一样,弗里德兰德对我们社会的巨大视觉编排,似乎不可避免地要拍摄这些照片中的街头形象。

当李·弗里德兰德在捕捉现代美国生活的面貌和感觉时,他也在拍摄他亲密的朋友,这是他在漫长职业生涯中一直坚持的做法。《心灵与手》是一套由六本平装书组成的画册,展示了摄影师在过去五十年中拍摄的六位好友的亲密肖像。其中不乏美国摄影史上的名家:威廉·埃格尔斯顿、沃克·埃文斯、约翰·萨科夫斯基和盖瑞·温诺格兰德。

没有比丑陋的铁丝网更能吸引摄影师的注意力了。在李·弗里德兰德的作品中,栅栏被用来划分空间,形成保护屏障,为混乱带来秩序,栅栏捕捉光线的细丝,投射出令人不安的阴影,在视觉上干扰场景,但又不完全遮挡它们。

盖瑞·温诺格兰是街头摄影鼻祖,他的作品画面不仅饱含戏剧张力、充满幽默,而且记录评述着美国普通大众的生活。他的摄影创作影响深远,极大地推动了后来新闻摄影、街头摄影的发展。本书挑选了100幅温诺格兰不同时期的摄影作品,深刻分析了其作品中隐含的对社会生活和哲学的思考,本书是对温诺格兰作品的极佳导读。

鲁斯·戴维森是新纪实摄影的先驱之一,年轻时曾经被布列松介绍加入马格南。在他的作品中,戴维森最看重的是他与主题的关系。从他对民权运动的深刻记录,到他对哈莱姆一个废弃街区的深入研究,他全身心投入到他的项目中,有时要花上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他曾经写道:“我经常发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在最绝望的情况下发现美和意义。”

布鲁斯·戴维森对洛杉矶情有独钟,他说:“交通、财富、贫穷、暴力和其他城市现象,让植物变得更加勇敢,在常春藤繁茂的405和Glendale高速公路交汇处,常春藤繁茂,山麓山上的一棵树在一场野火烧焦了树皮后自我再生。”如果没有植物和对人类的尊重,洛杉矶将是一个广阔的沙漠空地。”这本书用黑白照片描绘了洛杉矶这座城市,展现出其美丽和平淡无奇,象征着整个城市的生存。

本书讲述了美国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摄影师丹尼·里昂50年职业生涯的故事。从1960年代他的职业生涯的开始,当时他拍摄了美国民权运动和芝加哥骑自行车的人。通过文字和图像,彩色和黑白照片、原始照片拼贴、信件,这是一个关于丹尼·里昂的摄影生涯故事:从胶片到数码摄影的转变,关于里昂作为摄影师的生活和追求,以及美国。

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摄影师,杜恩·迈克斯在1960年代打破了传统的媒介。他在照片上的信息和诗歌,以及通过多种图像创造的视觉故事,都违背了当时的形式实践者的原则。事实上,迈克斯认为自己既是一个摄影师,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长期以来,杜安·迈克斯因其具有创造力的作品而受到认可,不过尽管他受到广泛好评,这位80多岁的摄影艺术家的核心作品仍然鲜为人知。几十年来,迈克斯都是知名杂志的热门摄影师,他刻画了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造力人物。本书全面选择他的创造性肖像画,加上他独特而有趣的观察和回忆,将使他的许多粉丝感到满意。

这是一部寇德卡的摄影代表作,由1962年至1971年之间在捷克斯洛伐克(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法国和西班牙拍摄的109张照片组成,这是一个消失世界的独特记录。这些图像中的吉普赛人,是在1960年代拍摄的,大多处于不复存在的状态。

本书是寇德卡在古地中海遗址的伟大旅行记录。1991-2015年,寇德卡完成了穿越地中海沿岸20多个国家的史诗般旅程,在200多个希腊和罗马考古遗址停留,坚持不懈地研究古代世界的美丽。寇德卡的目的是,用艺术重新塑造一个正在逃离我们、我们可能失去的世界——一个思想在理性与信仰、法律与自由之间交替的世界。

1990年代,北井一夫多次来到北京拍摄,最终将作品汇集成《1990年代北京》这本画册。北井一夫的照片乍一看特别像新闻照片,但他又能恰如其分地把它转化成一个让人能嗅到90年代北京风土的感觉。

除了以上10位著名摄影师外,以拍摄美国“问题少年”知名的美国摄影师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以及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子女成长的美国摄影师萨莉·曼(Sally Mann),也被视作最具代表性的“新纪实摄影师”之一。

二战中的光芒 · 汉密尔顿英雄事迹

本周六,在汉密尔顿南部举行的纪念仪式上,五名来自汉密尔顿的二战已故老兵将会获得生后哀荣。

在战功显赫的五位已故英雄中,有三人是在1942年8月的迪耶普突袭行动中皇家汉密尔顿轻步兵团的士兵,他们在最近几年中相继去世; 另一位则是在2017年的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 最后一位则是一名皇家空军飞行员——1944年6月,他在法国驾驶喷火战斗机时为避免撞上一所建筑而机毁人亡。

仪式将于周六上午10:30在东36街和平纪念公园举行。这个仪式是由“北墙骑手协会”(North Wall Riders Association)组织的,他们由支持的摩托车爱好者组成。

该协会主席凯文·埃利斯表示,这五个人之所以被选为荣誉勋章的获得者,是因为他们是为国家英勇奋战中实实在在的“英雄”。

1942年8月19日的迪耶普战役,是盟军对法国北部海岸上德占迪耶普的一次争议袭击,这也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大的军事灾难之一。人们每年8月都会在海滩地带的迪耶普纪念公园举行纪念活动。

在此次战役中,登陆的6086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加拿大军人,突击失败后盟军共有3623人战死、负伤或被俘,几乎达到60%,另外还损失了96架飞机和34艘军舰。在这其中有582名皇家汉密尔顿轻步兵团士兵参与海滩登陆。伤亡统计显示,当时有197名士兵死亡,85人受伤,174人被俘。

在参与迪耶普突袭行动的战士中,属于皇家汉密尔顿轻步兵团的幸存者目前已知的仅存一位——现年96岁的肯·库里(Ken Curry),现居住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市.

弗雷德·恩格尔布雷希特于2018年5月去世,享年98岁。在突袭的当天,恩格尔布雷希特被派去守卫在海滩上即将报废的坦克。布雷希特尽其所能完成任务,在弹药耗尽后被抓获,在重回平民身份后,他作为汉密尔顿消防队员工作了30多年。

杰克·麦克法兰于2016年2月去世,享年95岁。他是汉密尔顿最著名的迪耶普战役老兵之一。在突袭的那天,他身负重伤,后被当作战俘带走。重返平民生活后,他成为了一名警官。他极大地推动了在法国北部的战役旧址上修建迪耶普纪念碑这一事件,同时他也是老兵权益的杰出倡导者。

斯坦·达奇于2014年去世,享年94岁。为了能沿着海岸线前进,他脱下了鞋子,后作为战俘被捕。在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中,他被迫徒步走了15公里,脚上满是水泡还流着血。在途径一个德占小镇时,他偶遇一些法国人正在举行婚礼。婚礼上的法国同胞注意到了痛苦不堪的他,于是伴郎给了达奇一双鞋——被德军发现后,这位伴郎被关到监狱里呆了一个星期。战后,达奇在奥的斯电梯公司做安装工。

比尔·艾森于2017年1月去世,享年98岁。艾森是二战和朝鲜战争的老兵,回归到平民生活后,他积极参与汉密尔顿的活动。2017年1月11日,以摄影技术和吉他演奏能力著称的艾森在Nebo Rd和Twenty Rd附近的两车相撞事故中受伤死亡。

罗伯特·戴维森于1944年6月去世,享年21岁,是1944年6月28日在法国北部牺牲的加拿大皇家空军飞行员。他在法国北部驾驶飞机撞上地面的几秒钟前,他驾驶着喷火战斗机成功避开民宅,之后不幸身亡。

今年,81岁的法国公民皮埃尔·巴库普(Pierre Vauloup)确认戴维森多年前在他还是个男孩的时候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但他未能成功联系到戴维森在汉密尔顿的家人。

马氏盛族首席科学家——罗伯特戴维森

刚刚过去的2021年,深圳发生了一件大事:酝酿长达十一年的马氏盛族集团,宣告成立,随着产业结构与大前景的纷纷揭晓,对应各产业被誉为“马氏军团”的超强专家阵容也纷纷亮相。其中罗伯特.戴维森博士加盟成为马氏首席科学家,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超级复合型人才著名科学家企业家英国剑桥大学博导。同时也是让马氏盛族命之源生命水落地的关键人物——命之源生命水MXQ LifeWater的首席执行官。

罗伯特 .戴维斯以他顶尖的专业以及科研水平,为生命水精华液注入了新的健康理念,其集合了中国草本与美国最新专利科技,在后疫情时代成为提升免疫力的必备产品!

拥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的硕士与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科尔药业、口腔速溶膜剂领军公司“伊偌仁”、韩国胶原蛋白著名品牌Gel Tech LLC等公司的CEO,拥有丰富的给药技术开发和商业品牌扩展经验。

生物科技递送系统Bio Delivery Technologies Inc.的首席执行官,出任多个健康和营养产品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罗伯特负责开发多种给药技术和商业品牌的扩展,包括流行的锌产品 Zicam。他曾专门量身定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家饮料世界的巨无霸(占领全球饮料市场份额的78%) 所需的运动型能量和功能性产品,以及Pediastrip™这种专门在美国主要连锁药店销售的自有品牌电解质口服薄膜。罗伯特本人就发明了18种口服薄膜,科尔药业的核心产品均归于罗伯特拥有。

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 ,“可持续医疗”是罗伯特研究的关键词,研究成绩单横跨医疗专业和公共卫生,如下:

尼加拉瓜 中央 大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公共卫生,重点:新兴市场的传染病和医疗保健)

美国军事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 (MPH) (研究领域: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国土安全)

戴维森博士 ,担任表现优秀的制药企业CURE Pharmaceutical的首席执行官。 科尔药业的董事会,可以说是美国和英国卫生部 部长 们下任后的好去处 ,美国奥巴马时代的美国前卫生部 部长 均服务于科尔药业。 科尔药业 CURE Pharmaceutical是一家垂直整合的药物输送和开发公司,拥有名为科尔薄膜CUREform™的专利配方和给药 平 台 ,其创立理念即是要找到“一种满足全球对负担得起的药物的需求的新方法”。 好莱坞巨星——妮可姬曼是其中一款——工业肌肉止疼产品的代言人。 基本医疗保健的成本在每个 国家 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科尔药业 CURE的专利科尔薄膜CUREfilm®,是罗伯特的发明专利,这是一种口服薄膜配方,使药物更容易服用,更有效,具有更好的耐受 性 和更少的副作用。 该系统具有高剂量活 性 ,可增强溶解 性 和吸收 性 。 这些创新的剂型是由分子包封技术驱动的 ,这些技术一起为广泛的活 性 成分提供了即时和控释药物传递的机会。

在造福人类健康, 为世界人类健康谋福祉这件事上,深圳著名企业家马小秋与罗伯特.戴维森博士不谋而合,这也是他们强强联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庆幸得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也在一步一步地实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四年四签北汽电动汽车与华为公司塑造跨界营销新标杆

9月26日,北汽电动汽车与华为公司在京签定《全面业务深化合作协议》,这也是彼此四年来签定的第四份合作合同,也是四年来彼此合照协作的第四次迭代。

和前三次不一样,以前的协作重心点基本上都放到了技术性端,包含云计算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等智能化产品研发行业的合理布局,但这一次除开产品开发,还牵涉到“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的管理模式、“HBT新项目商品”的品牌推广,如方式共享资源、客户引流方法经营等多维度协作。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彼此当今签定的全方位业务流程推进合作合同,一方面代表着彼此战略合作已踏入全新升级发展趋势环节,另一方面更阐释着北汽电动汽车与华为公司一同塑造高新科技和车辆跨界营销、打造出顶级智能化系统新能源汽车新样本的坚定信念和心态。

去繁简办,让顾客有一个更方便快捷、舒服的乘驾感受?或是绿色环保,新能源燃料慢慢替代传统式然料?又或者物联网,全部智能产品都能无缝衔接?实际上有关这类问题,谁都不太好下结论,但一直是顾客闲谈的话题讨论,汽车企业间勤奋的方位。

因此你就会发现,近些年愈来愈多的汽车企业逐渐试着在智能化系统上开展颠覆性创新更改,加强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神经元网络等人工智能应用的应用,但有些人早已走在了前边。

早在2017年9月27日,北京汽车集团便与华为公司签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此拉下了彼此技术研发与创新产品的序幕,那时候方案在技术研发、创新产品等层面确立协作,合作范畴包含云计算技术、车联网平台、智能电网等行业。

而后在2018年的11月5日彼此又签定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书內容不但包括积极主动研究客户、绿色生态和全产业链整合等行业,彼此仍在工业物联网、智慧社区和ICT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开展合理布局。

第三次协作是2019年1月28日,为借助分别优点,以“开发设计朝向下一代智能网联新能源电动车技术性”为战略合作总体目标,彼此于北京签订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并协同开设了“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很明显这也是在向电动式汽车之父献给,由于那一年,有一个名字叫做罗伯特·戴维森的英国生产制造了全世界第一辆电动四轮货车,并被全球认可为新能源电动车的起止。大家都在看北汽福田汽车收购报告书摘要zhouwei57直播没看够?解放百城联动亮点速递来啦mellee151好消息! 降幅近5毛 国内油价终于降了mellee136你只需要有一个奥铃速运BUFF版mellee63苏州高速废弃物检出阳性 滞留车辆劝返mellee60耐力超过600公里 远程赚钱王一年赚30%mellee127

尽管1月份就业增长非常强劲但戴维森信托公司(DADavidson)研究分析师罗伯特·西蒙斯和研究助理拉奇·施赖纳在一份报告中说他们认为经济正在放缓尽管可能没有美联储预期的那么快

尽管1月份就业增长非常强劲,但戴维森信托公司(DADavidson)研究分析师罗伯特·西蒙斯和研究助理拉奇·施赖纳在一份报告中说,他们认为经济正在放缓,尽管可能没有美联储预期的那么快。“总就业…

尽管1月份就业增长非常强劲,但戴维森信托公司(DADavidson)研究分析师罗伯特·西蒙斯和研究助理拉奇·施赖纳在一份报告中说,他们认为经济正在放缓,尽管可能没有美联储预期的那么快。“总就业增长率已从2022年1月的5.0%下降到今天的3.3%,时薪增长率已从3月的7.0%下降到今天的5.1%。我们认为,美联储转向之前,可持续增长方面取得更多进展,但今天的距离已经比以往都更近了。”

超现实主义画家罗伯特·约翰·戴维森个展举行

借着巴塞尔艺术展的东风,知名超现实主义画家罗伯特·约翰·戴维森作品展日前在位于香港北角的智睿艺术展厅举行。此次展出了该画家所创作的精美画作系列《梦幻》,包括20幅油画及40幅手绘素描画,为期一个月。

罗伯特·约翰·戴维森,于1949年出生在英格兰。这位来自加拿大的超现实主义画派创作画家,自上世纪70年代起已名扬欧美,曾在伦敦、巴黎、华盛顿、洛杉矶等多地举办过个人画展。罗伯特同时也是一位世界知名策展人、摇滚乐制作人、影视动画作品设计师,参与多部电视剧包括《玉面飞龙》《星际之门》系列等设计制作。

罗伯特·约翰·戴维森的画令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花园,笔下的各种生命体与自然界山水融为一体,和谐共生。他用浓重激烈的色彩,打破正常的叙述空间和光影秩序,把超现实主义的唯美画面表现出来,让人深深陶醉于似幻如真的浪漫空间。

记者了解到,此次是罗伯特·约翰·戴维森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个展,其后这批画作将会在中国各大城市、美国及日本等进行世界巡回展览。深圳特区报(记者尹春芳)

北汽新能源与华为联合设立“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

【EV视界综合报道】2019年1月28日,北汽蓝谷(600733)子公司北汽新能源与华为签署全面业务合作协议,联合设立“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面向下一代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技术。当日,该实验室在北汽集团总部正式揭牌成立。

两个奋斗者伙伴,一部世界级好车。北汽新能源与华为早在2017年9月就已达成合作,计划在云计算、车联网、车载计算及智能等领域展开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合作。此次全面业务合作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双方战略合作已步入落地实施阶段。未来,双方还将积极探讨用户、生态和产业链融合,并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和ICT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布局。

“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的设立,是北汽新能源与华为联合深耕智能网联前瞻性技术、加速前沿科技产业化应用的重大举措。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电动四轮卡车,这被业界公认为电动汽车的起始。向经典致敬、向未来挑战,对电动汽车进行再定义,是该实验室设立的应有之意。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表示,北汽新能源与华为的强强联合,是北汽集团落实全面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双轮驱动”战略的重要一步,将为北汽新能源实现产品、品牌双双向上的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汽车产业正处在传统车到智能网联汽车、交通工具到出行服务、单车智能到智慧城市大变革的拐点期,华为将凭借智能网联、5G通信等领域的多年积累,携手北汽新能源为广大用户带来高品质、智能化的智慧出行体验。

2月25日,赛力斯与华为在深圳签署联合业务深化合作协议。华为终端发挥领先的市场和用户需求洞察能力,做好新产品定义;赛力斯持续做好现有车型迭代演进,提升产品体验,同时面向未来推出全新平台。新平台下首款旗舰车型计划于2023年发布,将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并在后续陆续推出多款全新车型。

【EV视界报道】近日,中建集团在官网发布消息,中建六局联合体近日中标了安徽肥西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EPC项目,中标额约15.44亿元。项目位于肥西县新港南区江淮新港工业园区,总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冲焊联合厂房、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办公场所、餐厅及相关公用辅助设施。

2月16日,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汽新能源”)与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简称“巨湾技研”)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汽新能源党委书记、总经理代康伟,首席技术官陈上华,巨湾技研董事长黄向东、总裁裴锋等双方公司领导及嘉宾出席活动。

一块“大屏”搅动汽车行业百年

●目前,智能座舱的技术水平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寻求汽车差异化的路上,智能座舱成为车企争相竞逐的焦点。

●汽车座舱的百年漫长演变,从电子按键到大屏智能交互,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特斯拉Model S的发布标志着汽车进入了“智能大屏时代”。

●4G的普及,使汽车座舱进入真正的车联网时期,开启了人车的“智能交互”。而5G打开了汽车座舱通讯发展的新时代,使得高水平高精度的自动智能驾驶普及成为可能。

●智能座舱交互的核心是大屏、车机系统,承接着AI语音与其他软硬件设备的协同和交互。 “HUD+大屏+流畅的车机系统”逐步成为众多新造车的标配。

【编者按】在各大造车新势力的愿景中,未来的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汽车的智能座舱,将摇身变为“移动客厅”,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娱乐场景。这波浪潮带动下,显示屏作为人与汽车交互的主要界面,扛起了智能化的大旗,也为广大车主带来了新的交互体验。本期为您呈现智能汽车座舱的演变简史,了解智能座舱的过去和未来发展脉络。

提到汽车的智能化,我们先从汽车的发展史说起。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距今已逾百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汽车发展的萌芽期,汽车就像一台装上了发动机的马车,彼时工业化生产仍未诞生,车的制造也是在手工坊定制而成的,而车辆的动力系统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尝试。

前沿技术的创新,不断推动着汽车工业的变革。到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开始了汽车工业中驱动动力的另一种尝试,他制作了世界上最初能够真正使用的电动汽车。

随后百年间,石油开发成本降低,以及内燃机技术的成熟使得电动汽车逐渐被市场淘汰,燃油车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福特创造的流水线工厂真正改变了汽车工业的历史走向,汽车作为一种消费品,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此后,在美国、欧洲、日本,汽车工业蓬勃发展,以内燃机为驱动的燃油汽车一统天下。直到21世纪,电动车的浪潮再次兴起。繁荣百年的汽车工业迎来了技术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电气化。汽车动力技术路线的角逐再度攻守易势。

与一百多年前不同的是,伴随着电动化浪潮的,是座舱智能化的浪潮,并且改变了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

2012年,特斯拉Model S发布,标志着汽车行业进入了“智能大屏时代”。特斯拉的工程师们在设计座舱时把大屏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虽然当时并没有完全取消实体按键,但设计师们把更多的交互从实体按键转移到大屏上,自此,大屏开始成为汽车座舱科技感、豪华感的新符号。

智能化重新定义了汽车产业。就像乔布斯用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马斯克也用Model系列重新定义了汽车。乔布斯定义手机的方法靠的是软件,iPhone只是载体。马斯克重新定义汽车其实靠的也是软件,而载体则是智能座舱。

近两年,更多的新能源车企在智能座舱领域开始发力,蔚小理等新能源车企在座舱上都提出了更多空间和场景的概念,让消费者不仅可以开车出门,还能在车内睡觉、玩游戏和看电影。车辆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内外评判一家车企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汽车的智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智能座舱的演化也经历了漫长演变,主要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汽车被定义为一种作为代步工具的纯机械产品,最早的产品是对马车的改造和升级。20世纪初期,汽车的形态结构也远没有今天复杂,主要有引擎、传动系统、悬挂系统,以及车轮、车身等几个部分组成,并没有明确的“座舱”概念。

1908年,福特T型车的问世吹响了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第一声号角”。福特汽车发现,通过流水线大规模装配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传统手工制。自此,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汽车产品本身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与此同时,汽车内外饰在这一阶段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保证乘车人员的温暖和舒适,汽车开始采用全封闭车厢,内外饰的雏形开始显现。可以说,福特开启了汽车工业化生产的起点。在此之后,博世开启了汽车电子化和座舱舒适化时代。1897年,博世生产出了汽车磁力发电机的点火装置。这使得汽车产品开始与电子系统有了交集。从此,汽车舒适性开始成为卖点。

在20世纪10-40年代,博世先后启动电机、车载喇叭、柴油喷射系统、车载收音机等量产的产品,座舱内的电子控制系统有了雏形。

经过20多年发展,在60-90 年代,汽车座舱开始与现代汽车有了更多相似之处。早期座舱信息只服务于驾驶者,显示基本驾驶信息,主要包括机械式仪表盘及车载收音机、对讲机等设备。彼时,汽车的中控台只有收音机和空调调节器,通过实体按键控制,只能满足驾驶的基本需求,座舱布局也是照搬飞机中控布局,功能简陋单一,也缺乏交互性。

在上世纪末,汽车机械性能被工程师们挖掘到一个顶峰,电子设备开始蓬勃发展。于是,在那个年代的豪华车代表——梅赛德斯奔驰W140的中控屏上,一块细长的黑白点阵屏幕、几十个密密麻麻的按键代表着那个年代科技感。在这一发展浪潮下,在基础安全性之外,汽车慢慢形成了三个高端标签:性能、奢华、科技范儿。

在那时,如果有人在大街上开着一辆座舱内按键扎眼、载有一部硕大电话的汽车,那一定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20世纪50—70年代,美国成为了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那个时期美国人也生产了最多的汽车,由此掀起来汽车产品的新一轮变革。“美系肌肉车”的风格正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但那时的美国人想不到的是,在豪华车市场,欧洲车企的地位仍旧难以撼动。而在遥远的东方,还在蹒跚学步的日本汽车工业正在悄悄崛起,并对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格局逐渐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奔驰奥迪把科技感带到了汽车领域,那么电子产品真正“上车”依赖的还是日系品牌。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日本本土电子工业的繁荣以及日系汽车品牌开始走向全球,日本本土诞生了富士通这样的生产车用CD、DVD、扬声器等车载电子产品的企业。虽然依旧比不上博世、德国大陆、麦格纳等企业规模,但像爱信一样,在日本本土汽车品牌的滋养下,这些供应链企业快速成长,后来甚至成长了电装(世界第二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这样的巨头。本田、丰田从本土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汽车品牌。

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彼时,汽车座舱的变化其实已经在发生,电气式仪表盘终于诞生,从真空荧光显示屏,发展到采用液晶显示屏及小尺寸薄膜晶体管显示器。在1979年,阿斯顿马丁Lagonda上搭载了一块LED显示屏来显示仪表板信息,自此开启了电子屏“上车”的先河。阿斯顿马丁代表着汽车品牌中最顶级的梯队,车型上应用的新技术也代表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

此后,第八代皇冠、代号为E65的第四代宝马7系,以及后来的奔驰W220也纷纷再采用了电子显示屏作为科技卖点。从此,电子屏开始成为“标配”,LED屏幕正式走向汽车内装的舞台。LED屏幕的应用虽然促使汽车的科技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90年代的汽车,就好像长着四个轮子的功能机,臃肿且功能单一,实际的用户体验非常差。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所限,车内仍然需要插SIM卡实现通话功能,需要从九宫格按键中打字以设定导航。对于车内人机交互,当时的人们也曾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能最大程度方便驾驶者和乘客使用这些功能?如何兼顾内饰的易用与美观?

答案就在于模块化的排列组合。一方面,纵向的排列可以满足内饰中对称的美感,另一方面,从人机工程的角度来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方便用户理解与操作某一项功能。直到后来,技术的进步使得汽车座舱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屏的出现是这一努力的结果。用户需求促使实体按键被更高科技含量的触摸按键所替代,越来越多的功能被集成系统内部。再加上语音识别功能出现在座舱内,人机交互不需要更多的触摸输入,交互变得更简单了些。这些变化,对于汽车产业链提出新的要求。于是汽车座舱的发展,使得汽车进入车联网时代的“前夜”。

车联网,是汽车座舱迈向智能化“前哨站”。其顾名思义,就是让车联上网,上网本身并不困难,但需要足够的硬件支撑。

2009年,中国开始3G发放牌照,彼时中国追上了全球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步伐。当时通用汽车、上汽集团和上海通用汽车合资成立了安吉星公司,并开始进入中国与电信合作,在年底为上汽通用销售的各主力车型提供汽车安全信息服务。

安吉星进入中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随后,Telematics(车载信息系统)汽车在线服务市场被引爆,各大车企纷纷推出了类似服务。比如,奔驰推出奔驰互联(Mercedes me)、丰田G-BOOK(车载智能通信系统)引入中国。

虽然系统名字不同,但功能大同小异,主要包含路径规划、事故救援、道路救援、车辆定位、远程诊断、远程车门锁止解锁、充电设定/空调预启动等服务。不过,整体来说,2010年以前的车联网,联网功能并不算强大,对智能座舱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安防”。一方面,彼时3G通信带宽有限,传输信息的能力并不强。另一方面,当时车企对屏幕交互的权限持保守态度,直到后来,智能手机普及,消费端更加注重车辆本身的信息交互功能,车联网才成为车企关注的重点。

随着4G时代智能手机崛起和技术普及,无论是在交互性还是功能性上,智能手机远超当时的车载系统。几年之间,凭借着最新的联网技术和丰富的导航,娱乐应用成功的占据了汽车的智能网络中枢位置。

车联网带来一个技术上的重要变化,汽车座舱内的中控域(ASIL-A)与仪表域(ASIL-B)开始有了交互。比如,在配有多功能方向盘的车型上,可以通过按键直接调整中控屏幕,播放音量、空调温度等。这说明,在技术上,原本来自不同厂家的功能控制模块开始有了通信、融合的趋势。汽车座舱进入真正的车联网时代。

此时,汽车厂商才开始逐渐重视车联网系统。从用户视角来看,相比智能手机,车载大屏的确更适合于驾车的交互体验(如语音交互、方向盘交互等),再加上综合传感器优化,驾驶体感(如自动泊车、智能后视镜等方面)更好,且4G通信带宽的扩容使得车载系统能够获得不输智能手机的联网体验,这使得大屏在4G时代重获机会,也进一步明确了智能座舱的理念和目标。

随后,特斯拉Model S发布,把大屏带上车,取消了绝大部分机械按键,取而代之的是一块17英寸的屏幕,各家新造车势力也随后跟进,在智能座舱方向也开始了“内卷”。2017年,对中国车市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市场转向,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大屏交互,且整个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市场。在车企日益内卷的竞争下,大屏配置已经成为中高端车型吸引消费者的不二之选。在技术发展上,通信技术开始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这也给了中国产业链企业崛起的机会。

得益于智能手机产业链的成熟发展,车载硬件方面逐渐形成了规范逻辑。在软件端,互联网公司的纷纷下场也打破了车联网的生态壁垒。2019年之后,互联网ToB的浪潮下,华为、阿里等互联网技术大厂,也开始把目光转向汽车领域。另外,苹果发布的Carplay也成了用户量最大的第三方车机屏幕软件。但Carplay并没有能够复制iOS在移动端的成功,因为相比智能手机,汽车产品的消费决策周期更长,车机系统层面的优势虽然能够影响购买决策,但这并不是消费者做决策的唯一依据,车辆本身的性能、油耗等产品力显然更加重要。

同时,互联网巨头们也看到了新的机遇,纷纷发布对应的解决方案。当时,腾讯发布智能座舱解决方案TAI,提供车载版微信,车机导航、位置分享;阿里和上汽合资研发斑马智行,聚焦底层操作系统、华为在座舱软件应用上的布局了HarmonyOS智能座舱系统,涵盖了娱乐、游戏、亲子等多种车载场景,已有超180款应用。大厂之外,梧桐车联、智行畅联等第三方开始也开始为汽车主机厂提供智能网联的解决方案,来弥补汽车品牌在软件技术上的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企业与汽车产业的第一次联姻并不顺利,焦点在于智能化的主导权以及跨行业间的信任。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曾对此直言不讳:“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厂商合作自动驾驶,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它会成为上汽的灵魂,上汽成了躯体,而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便主机厂不愿意被互联网大厂抢走智能化的风头,但历史浪潮滚滚洪流之下,智能化这块短板还是必须要补的。毕竟眼看着特斯拉、蔚小理一路崛起,车企再倔强也终究逃不过智能化的“真香定律”。

整体而言,直到4G时代车联网才真正“可堪大用”,一些AI语音控制技术开始初步实用化,有了智能交互的雏形,但由于智能化技术水平,彼时的汽车座舱仍然算不上真正的智能化座舱。一方面是因为自动驾驶仍然没有真正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智能座舱的概念需要逐渐探索完善,另一方面,4G技术的传输速度、带宽容量以及车载芯片的算力都无法支撑起座舱智能化的需求。可以说,到5G时代,“概念中的智能座舱”才真正进入落地阶段。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与十年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十年前,如果你去问路人华系车与欧系、美系、日系最大的不同,会有不少人说“价格便宜、质量上小毛病多、不够大气”等评价。彼时5G技术还没有出现,以5G应用为基础的智能化技术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还很遥远。

现在如果问消费者问同样的问题,也许有不少人会回答说“觉得蔚小理等新造车看着挺好、内饰不比传统汽车差多少、科技感都不错”等等。比起来德系豪华品牌,国产品牌也有了一战之力。这样的口碑上的提升,与智能座舱带来的体验提升不无联系。

目前的智能驾驶聚焦“单车智能”以及“车路协同”。传感器都装在车上,在本地进行判断,智能汽车在自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实现实时联网,将车侧和路侧海量信息交互,节点规模突破百亿甚至千亿的量级,并推动“人—车—路—云”实现高度协同,使得高水平高精度的自动智能驾驶成为可能。

实现这样的愿景,需要基于5G的发展和应用。相比较4G网络,5G具有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时、更稳定的网络质量,可以解决很多的车联网应用场景的技术痛点。通过5G提升车辆对环境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给车联网、自动驾驶应用,尤其是涉及车辆安全控制类的应用创造所需的基础条件,通过人和智能系统通过多层次合作,“人机共驾”的双重保障下,对车主的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这场智能变革带来最大的价值,其实就是对人力的解放。自动驾驶的成熟度越高,对人力劳动的解放程度就越高,智能座舱带来的用户体验就能越好。

想想看,如果L5的自动驾驶普及了,汽车的驾驶已经完全不需要人类监控了,那么汽车就变成了一个私密的空间,唯一能给用户提供服务的就是整个智能化座舱,是不是座舱越智能,越能够“有求必应”,体验越好?为什么特斯拉那么执着地在Model3上只装一块大屏,取消传统仪表盘?其实,节省整个座舱的成本是一方面,但深层原因是因为特斯拉看到了未来智能座舱中,人去主动获取信息的频次在减少,更多地是由算法自身去处理,由AI来反馈,可以实现对人力劳动的解放。

各家汽车厂商如此激烈竞争,智能座舱的进化究竟有什么用处?智能座舱与传统座舱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与车辆之间的交互动态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其实也改变人与汽车的关系,汽车不再只是一个工具,更变成了一个移动智能空间。

智能交互的核心是大屏、车机系统,它们承接着AI语音与其他软硬件设备的协同和交互。无论是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还是后来的华为,“HUD(汽车抬头显示器)+大屏+流畅的车机系统”都成为智能座舱的标配。

在智能交互上,国产新势力品牌和特斯拉等势均力敌,除了已成为智能座舱标配的HUD,蔚来PanoCinema尝试引入AR眼镜,作为新的交互入口。再比如,小鹏P5还能够和大疆无人机Mavic 2 Pro机型的车机互联,通过语音或大屏控制无人机智能飞行。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的智能交互的卖点,在于分布式硬件、软件的交互协同,比如人-车-家无缝协同、手表控车,一碰服务无缝流转、超级桌面应用共享,多设备协同等。百度、小米虽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智能座舱产品,但实力不容小觑。

作为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意味着智能座舱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一方面要依赖硬件来实现各种功能,比如芯片、控制模块等,另一方面要依赖软件能力充分发掘硬件潜能,能够对于座舱资源有效调动。这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于硬件与软件的能力。

在这方面,各大汽车厂商也纷纷开启”软硬兼施”的方法,为智能时代开启第三生活空间,积蓄力量。总的来说,就是在软件层面主机厂将牢握软件接口,在平台化、解决方案、深度定制的模式自研软件上都深入突破。

可以看出,在软件服务上,各大车企厂商都主推自研软件,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未来汽车子系统高度集成,软件升级、更改可能影响激光雷达等功能运行,影响车辆刹车和转向。这可能意味着车辆设计之处就需要考虑子系统集成、软硬件协调的问题,厂商必须把握对生态企业影响力。

第二,第三方软件 OTA 可能会有数据泄密风险。从整体来看,一些实力较强的车企,都采用自研OS的路线,一方面为了软硬一体化能够带来更完整的体验,且进一步在软件层面做到品牌调性一致。另一方面,为了有效把控数据安全。

不过,自研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一些有开放能力的大厂比如谷歌、苹果、华为,也在开放自己的软件能力和应用生态。以华为为例,AITO 问界 M5 由 Harmony OS 智能座舱系统加持,车机大屏上可同步使用手机 app,软件服务在手机和车机间衔接。

第三:软件更新收入有望成为主机厂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SOA 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是一种软件架构的设计技术,在 IT 领域已有数十年的应用经验。在汽车端的应用,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技术基础,也是众多车企打造智能座舱软件平台的方向。

参考智能手机的演化,软件定义汽车并不只是在产品层面重新定义汽车,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改变传统的营收模式。汽车产品单价高,消费决策时间长,制造成本高,这注定了单一依赖软件收费的模式无法适应于汽车行业。但在此之外,车机系统应用生态的丰富以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可能会创造出一个新的消费市场。

在硬件方面,目前主机厂车企多由旗下Tier0.5(部分隶属于主机厂)或消费电子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而价值链的顶端还是在于芯片,在这一领域,国产芯片也有更多发展的机会。

在传统座舱中,人与汽车的交流靠的是被动感知,通过人机工程来交流。比如通过控制车辆加速、减速,以及各式各样的按键来实现各种功能,人与汽车的交流更多依赖机械触感。而智能座舱,能够通过整合到车辆中的传感器,把这些功能更多的交给算法去处理,减少了人在驾驶过程中处理信息的频次和密度,因此,在体验上,驾驶搭载智能座舱的车辆可能会更舒适,更安全。

这一切离不开芯片的计算,智能座舱的发展为芯片产业的成长带来了新的市场。在汽车芯片的发展浪潮中和全球汽车缺芯的背景下,汽车芯片也站在了行业的“风口浪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车规级芯片中,系统级的SOC芯片性能最为强大。相比传统车载芯片,SOC芯片上除了 CPU 之外,还集成了 GPU、RAM、ADC/DAC、Modem、高速 DSP 等,解决了传统芯片无法兼容不同的传感器和操作系统的问题,这也给国产芯片带来了一波发展机遇。根据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2026年我国 SoC 芯片市场规模将达 260 亿元,2021-2026 年 CAGR 将达 25%。

车机软件系统的不断迭代下,车载大屏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控制功能实现之外,大屏也需要承载越来越多的内容服务。比如车载视频软件、车载地图的流畅运行,多种应用任务进行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大屏交互的流畅性,这就需要软件硬件更加一体化,芯片的算力能够不断适应软件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在国内汽车芯片领域,国产替代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地平线、芯驰科技等一批国产芯片玩家也纷纷瞄准这一领域。

在MCU芯片领域,一些国产品牌在功能指标上已经有了与国际竞品同台竞技的实力,比如2021年缺芯最严重的时期,不少国产芯片可实现替代。此外,自动驾驶类的MCU芯片仍旧长期短缺。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并进入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阶段,自动驾驶芯片与座舱域控制器主控芯片有可能会进一步融合,这意味着上向上突破会成为国产汽车芯片产业的必经之路。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就像90年代发达的日本电子工业推动本田和丰田走向世界,中国供应链企业也正在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不啻为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至于他们之中会不会跑出下一个巨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