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癌症加拿大市民愿望清单:用遗产帮50个急需救助家庭

央广网北京8月1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有不少人在得知自己得了绝症之后都会列一个愿望清单,干一些了却自己心愿的事情,比如到世界上最向往的地方去旅游,加拿大安大略省居民弗兰克尼尔森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之后,他希望将自己的钱捐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且由自己来完成这个事情。他为什么会设置这样一份愿望清单?他又打算如何来完成呢?

尼尔森早在2010年就被诊断出身患癌症,经过诊疗,他的病情得到缓解。在一段时间以后,他的癌症又复发了,在癌症第二次复发后,医生就告诉尼尔森他的癌症已经是晚期,没有治愈的可能了。正是从那一刻开始,尼尔森开始思考一个大问题,自己在去世前应该做些什么。最终他决定用自己的钱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他认为这样做对于他的人生来说更有意义。而且他也非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那些曾经在他自己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的人。

从去年开始,尼尔森在社交网站、脸书上设立了一个名为偿还的组群,希望帮助的人可以通过这个组群和尼尔森联系,告诉大家他们的处境和情况,而尼尔森也通过这个组群和需要帮助的人联系,并决定是否给予资助。到目前为止,尼尔森已经为30个急需救助的家庭送去了每个家庭1千加元的援助款,他帮助过的人有的曾陷于资金困境,也有的像他一样需要钱来治病。尼尔森利用社交媒体帮助他人,但他并不接受别人为他的这一计划提供的个人捐款。他在脸书主屏主页上写到“我不接受这种捐款,我所有的资金都来自我的家庭、朋友、公司同事和我自己”。

本周在尼尔森接受第33次化疗之前,医生告诉尼尔森,他的癌症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即使这样,在进行第33次化疗之前,59岁的尼尔森还是分别给2位母亲寄去了1千加元,因为这2位母亲都有一个孩子正在多伦多儿童医院等待接受治疗。

截至目前共有将近1万人加入了尼尔森在脸书上设置的组群,尼尔森表示由于求助的人太多,他很难帮助所有寻求帮助的人。对于他来说,即使是挑选出那些值得帮助的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尼尔森的目标是最终能帮助5千个急需救助的家庭,尼尔森很清楚他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说要完成这个目标他自己恐怕必须抓紧时间赶快行动。(《全球华语广播网》加拿大观察员胡声桥)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检测子宫颈癌的‘金标准’是把巴氏涂片和HPV检查相结合,这样能发现绝大多数的病毒感染。众多研究表明,肠镜检查从50岁开始,之后每10年筛查一次能很好地检查出肠部病变。

8种食物天生就是“癌症克星”,日本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可能与经常摄入海带等海藻类食物有关。

本来感冒和癌症差类十万八千里。2.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体内的病毒、细菌或者滞留在体内的毒素发起战争的信号。我们的身体正在排毒,你不让她排毒了,那么残留在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就会随时伺机作乱,所以就让小孩子反复发烧。

北大天才许晨阳:从美国归来后再次赴美留下3句话意味深长

许晨阳是个80后,出生重庆,从小就对数学很感兴趣,就连他的老师都夸赞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从小到大,许晨阳拿过无数数学竞赛的奖项。在17岁的时候成功入选四川省数学代表队。后来,许晨阳拿下金牌并进入国家数学集训队。在同一年,许晨阳还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尽管参加了无数数学竞赛,但许晨阳对现代数学的概念依旧模糊。进入国家集训队后,许晨阳接触到现代数学,他终于搞清楚数学学习和数学研究之间都不同之处。许晨阳说过,数学很迷人也很深奥,但对于他而言更像是一门艺术。可以说进入北大后,许晨阳才算真正意义上摸透数学的奥秘,让他豁然开朗。

北大人才济济,但许晨阳依然做到了脱颖而出,仅仅花了三年的时间就修完了全部学业。他选择继续深造,两年后取得硕士学位。在最后待在北大的时间,许晨阳决定将数学研究奉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从北大毕业后,许晨阳赴美攻读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成功后,又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同样取得博士学位。如此优秀的许晨阳得到了美国犹他大学的聘用,但他婉拒了美国邀请,在2012年选择回国发展,加盟自己的母校北大,任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在北京工作之际,许晨阳共发表30多片论文,荣获多门重量级奖项。

可在六年后,许晨阳却突然对北大提出辞职,并决定再度赴美,原因是接受了麻省理工学院全职教授的聘请。这一决定引发各方关注,有人质疑是北大给许晨阳的待遇不理想,还有一些网友痛斥许晨阳是忘恩负义。面对大众的争议和质疑,许晨阳没有理会。在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年内,许晨阳成为我国首位获得弗兰克尼尔森科尔代数奖的人。

回归到当初为何再度赴美的问题上,许晨阳留下3句话。第一点,国内学术界过于在意资历,缺乏对年轻人的支持;第二点,存在太多急功近利的人,对专心搞研究的人是不公平的;第三点,学术论文造假现象太过盛行。

听完了许晨阳的陈述,倒是让人陷入沉思。这些人才不断追求实现自身价值,既然国内市场无法让他们大展拳脚,选择国外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许晨阳之外,顾宁的经历也是差不多的。她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最年轻的生物学家,曾在37岁的时候带领团队攻克世界难题。但在2018年的事实,颜宁同样选择赴美,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两年后,颜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敢于直言国内学术界不良风气的不仅仅是许晨阳,还有很多青年科学家都反应过这个问题,引发大众高度关注。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解决,相信国家日后会失去更多的年轻人才,这无疑是一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