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进行维修,可能存在部分板梁断裂的危险。”上海市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相关负责人说。
从7月3日深夜开始,吴淞大桥正式开始大修。其间,部分车道封道施工,禁止“八吨(含)以上”货运车通行。
事实上,建成于1993年、设计寿命50年的吴淞大桥只使用了22年,但此次大修的工期将长达11个月,主要集中在吴淞大桥引桥部分,维修面积达80%。
7月3日22时许,多名施工人员陆续在吴淞大桥两侧引桥上支起路障、隔离栏等设施,并更改大桥的路面标志。待准备工作结束后,吴淞大桥的部分机动车车道作封闭施工,夜间只留4根机动车车道通行。
当晚,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了这座大桥的窟窿:长约1.5米,宽约0.4米,窟窿中间出钢筋,向下望去可见底部板梁。
据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副署长张贤忠透露,这个大窟窿是养护单位4月4日在桥梁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的。这个窟窿位于该桥东半幅桥南引桥第三根机动车车道。
“这个窟窿是引桥的板梁顶板塌陷造成。吴淞大桥引桥采用简支板梁,这种板梁由钢筋混凝土铸成,中间有空隙,跨度较小,方便维修,适用在很多高架道路上。由于大桥路面负荷过重,致使该板梁顶板的混凝土塌落,形成一个大洞。”张贤忠称,大桥上常有重型车辆来往行驶,而窟窿的位置正好处于重型车辆车轮轮迹经过的地方,因此为安全起见,在发现危险后,养护单位立即将该窟窿用隔离栏封围起来。
之后的几个月,养护单位在大桥引桥多处地面上发现存在塌陷危险的损坏现象,经宝山区相关部门研究后决定,遂对吴淞大桥进行大修。“有多处地面迹象看出路面下凹,如果再不进行适当修补措施,可能也会洞穿。”张贤忠说。
为此,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联合专业检测单位对吴淞大桥整体桥梁进行检测,发现该桥引桥板梁总体情况不佳,若不进行维修,可能存在部分板梁断裂的危险。“所以,我们决定,将吴淞大桥所有引桥部分的机动车道板梁统统进行更换,并结合工程需要对主桥预应力箱梁做内部巩固施工。”张贤忠说。
据他透露,目前平均每月有一万多辆30吨以上重型车通过大桥,其中60吨以上超重型集卡有1700余辆,“一般来说,大型车辆的安全负荷重量为8吨,30吨以上即可归为有危害的重型车辆。过多的超重车辆通过大桥,让大桥伤痕累累。”
“宝山是上海的重工业基地,不仅有多家钢铁企业,还是重要的港口,进出吴淞大桥的车辆,尤其是集装箱卡车甚为频繁,日积月累对桥面造成损害。”张贤忠指出,在大桥设计之初,每天的交通流量设计在4万辆左右,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吴淞大桥的平均实测流量已达到12万辆左右。
他表示,当初1990年代桥梁设计的标准和如今的适用标准有一定差异,当初的设计要求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载重负荷量,“当时设计50年的使用年限是根据当时的交通流量和车辆负载量而得出的理论标准,这样的标准放在目前的交通状况下来看已经不能适用,自然缩短了大桥使用寿命。”
为了配合大桥施工,相关部门对周边道路交通做了充分预案,确保车辆出行有序。
澎湃新闻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吴淞大桥南向北实施全天禁止“八吨(含)以上”货运车通行,北向南实施早晚高峰时段(7:00-9:00、16:30-18:30)禁止“八吨(含)以上”货运车通行的交通管理措施。
该工程分四个阶段实施,施工期间原非机动车改走人行道,实施人非共板通行。在原先双向9车道通行的情况下,对桥面机动车车道进行重新布置,确保6时至22时双向7根机动车车道通行。同时,将中间1跟车道设为“可变车道”,早高峰时段确保南向北4车道通行,晚高峰时段确保北向南4车道通行。夜间吊梁施工期间(22时至次日晨6时),双向确保4根机动车车道通行,并确保高架和地面均可通行。
另外,由于南向北实施部分车道封闭作为施工区域,自逸仙高架路南向北进入吴淞大桥车辆将无法驶入淞滨路下匝道(逸仙路地面道路南向北车辆可通行),交警部门提醒,车辆可驶入水产路下匝道方向后绕道前往。下一阶段,各项交通组织措施还将根据施工具体情况予以调整。
至于“八吨(含)以上”货运车如何通行,宝山交警表示,“八吨(含)以上”货运车,南向北方向,可经逸仙路-长江(西)路-江杨南(北)路-S20或地面道路绕行;北向南方向,可经S20-江杨北路匝道下-江杨北(南)路-长江(西)路-逸仙路绕行。
宝山交警部门表示,由于吴淞大桥早晚高峰车流较大、施工时间跨度长,施工期间可能会给道路交通秩序带来一定影响,建议广大驾驶人绕道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