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海丝  一路芳华

两千多年前中国汉朝就派出船队远航南海和印度洋,打开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海上往来的大门,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从此以后,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精美物品和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美好意愿,一路向南、向西,活跃了沿线各国经济,传播了中华文明,同时也带回了沿线各国的香料、药材、玻璃和思想文化等文明成果。

2008年的一天,尘封已久的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发现一幅让世界为之轰动的中国明代彩绘地图,因为被著名律师塞尔登收藏,而被称为“塞尔登地图”。这幅地图突破中国传统地图绘制视角,前所未有地以“海洋”为中心来描绘世界的明代南海航海图,当时中国对图上这片海域的称呼是东洋和西洋。今天的人们把这幅地图看作是重新打开全球化认知的钥匙之一。令人惊奇的是,航海图上许多条曲折的航线都指向福建沿海的一处海域,汇聚于一个始发点,这就是漳州月港。在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时期,大批月港海商抓住历史机遇,出海闯荡世界,劈波斩浪、纵横四海,以世界为市场,视大海为舞台,过台湾、下南洋、闯东洋、泛西洋,足迹遍及东西二洋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主宰东南亚地区民间海上贸易,促使“僻处海隅,俗如化外”的漳州月港,贾肆星列,腴丽天下,成为“闽南一大都会”“天子之南库”。从此,闽南商人聚集到月港这个舞台上,引领了中国参与世界第一次全球化浪潮。

月港帆船搏击东西洋波涛之时,也是中国海洋意识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年代。绵延两个半世纪的漳州月港,主动参与世界大航海时代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一批又一批的海商从月港塑造了今天的东南亚华人世界,创造了“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交往、文明互鉴的不朽传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湮没已久的辉煌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史上壮观的一幕,人类开始联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爱拼才会赢!漳州,月港的故乡,正秉承先人“开放包容,敢为天下先”的闽南人海洋性格,大踏步汇入新时代的历史洪流,向海图强。

张燮(1574-1640),字绍和,号海滨逸史,漳州龙溪县石码人,明末著名学者。张燮着手编写了《东西洋考》,其广泛收集了东南沿海的山川地理,尤其是港口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并广采航海商人、舟师的实际见闻及实践经验,进行详细记录。

如今,《东西洋考》对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意义。1980年1月30日,我国外交部发表的《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一文,用古今中外的大量史料、文献,说明我国对西沙、南沙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其中就引证了《东西洋考》。1983年4月24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中,绝大部分是根据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一书记载的岛名。

明代,漳州手工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月港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当时,张燮受海澄知县陶镕和漳州府司理萧基、督饷别驾王起宗委托,着手编写《东西洋考》,作为漳州与东、西洋各国贸易通商的指南。《东西洋考》全书共12卷。卷一至卷四为“西洋列国考”;卷五为“东洋列国考”,记载了东西洋40多个国家(地区)的沿革、事迹、形胜、物产、交易等方面的情况;卷六为“外纪考”,主要记载日本和红毛番的国(地)情;卷七“饷税考”,记述月港的关税制度、收税项目、货物税额等;卷八“税璫考”,记述宦官高寀横征暴敛的罪行和月港商民的反税监斗争;卷九“舟师考”,记载月港商舶的大小与人员构成,特别是详记月港商舶前往东西洋诸国的航程、针路、山形水势、气象潮汐等;最后三卷为“艺文考”和“逸事考”,保存了与东西洋一些国家有关的文献资料和我国史籍中的一些记述。

《东西洋考》是明代中外关系和东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也是一部综述漳州与东、西洋各国贸易通商的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地方性港口志,为“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繁荣,也为漳州带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它对研究中外关系史、经济史、航海史、华侨史等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有“海洋赤子”之称的周起元为《东西洋考》作序,誉之为“开采访之局,垂不刊之典”“补前人所未备”,指明了该书的价值所在。《东西洋考》对当时的人们而言,是一本了解海外各国情况的百科全书。

除了《东西洋考》,张燮一生著述颇丰,有《霏云居集》五十四卷,《续集》六十六卷,《北海稿》一卷,《藏珍馆集》四卷,《群玉楼集》八十四卷,《闽中记》若干卷。他还和刘廷蕙等人一道编纂了《漳州府志》,和蔡国祯等人一道编纂了《海澄县志》。张燮和黄道周、徐霞客常有往来,黄宗羲称他为“万历间作手”,黄道周赞其“雅尚高致,博学多通,足备顾问,则臣不如华亭布衣陈继儒、龙溪举人张燮。”

漳州月港是大航海时代世界海洋贸易的一个重要枢纽。月港输出了漳州窑瓷器等中国商品,换回了当时占世界50%以上的白银等外国商品。当时,海商“络绎于海上”,每年风汛期,满载我国特产扬帆于波涛之中,驰往异域之邦,风回航转,夷产填舟,厚利而归。在货物的往来中,中国的一些相关工艺和文化也与海外诸国密切交流,优势互补。

月港位于贯穿漳州平原的九龙江下游江海汇合处。其港道,起自海澄港口,沿海港顺流往东,至海门岛。港口有大泥诸险,又自圭屿以西,有紫泥洲,西接乌礁、许茂诸洲,又西北数里即柳营江合诸溪处谓之三叉河。河口谓之澳头,即福河北岸,东抵省会之通道,海舟登泊最易。

月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政府局部开放的海禁,使得月港的对外贸易更加繁荣,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走向全盛。月港的商舶抵达东南亚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半岛、新加坡、爪哇、苏门答腊、菲律宾群岛、马鲁古群岛、加里曼丹等,并常抵日本、印度。月港海商还通过马尼拉这个中继站和南洋群岛的其他地方,直接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商人进行广泛交易,并从而与美洲发生了贸易关系。

据史料记载,当年从月港输出的货物异常丰富,明朝万历年间多达100余种。纺织品包括纱、绢、绸、缎、绒、绮罗、丝布、苎布、罗布、蕉布、麻布、棉布、葛布、吉贝布、土绸;水果有柑桔、荔枝;手工业品包含蔗糖、纱灯、竹枕、铁鼎、铁针、铜鼎、铁、纸、瓷器、竹器、药材、茶、酒、漆器、金钱、铜炉、铜佛、铜仙、金银首饰、天鹅绒、银床、麝香、铜汞、脂粉、自鸣钟、小巧技艺、女工针黹、生丝、雨伞、水银、羽毛、绒扇、椅垫、花边、假宝石、杂缯等。另外,还有家用水牛、呆头鹅、马和一些骡和驴,甚至会说话、会唱歌的笼鸟……

其中,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是丝绸和瓷器,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时时腾贵”。当时漳州的纺织业相当先进,漳纱、漳缎、漳绒(天鹅绒)为漳州名产,据地方史志记载,这些产品“皆极精美,价颇昂”,不仅为海内推崇,且颇受海外欢迎。由月港出口的瓷器除了来自我国南方的著名瓷器产地,如江西景德镇青花瓷等,还有漳州本地所产。明代漳州的制瓷业很发达,平和南胜、五寨等皆有窑址,生产主要是为满足外销的需要。

在进口货物方面,明隆庆六年(1572年),明政府颁布第一个“商税则例”,有55种进口商品征收税银。这些进口商品是:象牙、胡椒、苏木、檀香、燕窝、犀角、鹤顶、玳瑁、番锡、黄蜡、水牛皮、白藤、孔雀尾、铅、铜、杉等。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加至115种。这些商品除了少量的番被、竹布、嘉文席等手工品,以及番米、虾米、绿豆等日常食品外,绝大多数是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犀角之类的香料或奢侈品。

宋元之际已有漳州人移居南洋诸国,随着明清时期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大量漳州人到达海外。漳州人在当地的生活中自然地把闽南的一些文化技艺传播出去。在语言方面,今天欧美地区将茶叫成“tea”,是根据当时漳州话发音而演变来的;菲律宾的他加禄语有几百个词汇来源于闽南方言。如Bihen(闽南语米粉)、Hebi(闽南语虾米)、Pansit(扁食)等。在农业方面,漳州海商在载运贸易品的同时,也把水牛载运到菲律宾,传播水牛犁田技术。

由月港引入和推广、普及的农作物新品种包括番薯、烟草、花生、番茄、菠萝,还有玉米、马铃薯、番石榴等。这些作物的传入,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也使农作物结构发生变化。月港打开了漳州通往世界的大门,漳州的农业种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也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具有商品化的显著特点。蔗糖、柑橘、荔枝成了主要的外贸商品,与其他农产品相比,种植、加工这些经济作物,可赚取数倍的利润。《漳州府志》记载,当时人们认为“种蔗煮糖,利较田倍”,于是“多夺五谷之地以植之”。

万历年间,漳州的海澄地区能仿制自鸣钟。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露间》记载:“近西域利玛窦作自鸣钟,更点甚明,今海澄人能效作,人谓外国人巧于中国,不知宋蜀人张思训以为之,以木偶为七直人以直七政,自能撞钟击鼓矣。”

颜思齐(1589-1625),字振泉,漳州海澄县人。思齐等因不满日本德川幕府的统治,密谋起事造反,参与日本人民的反抗斗争。颜思齐与二十八人拜盟为兄弟,被众人推为盟主。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思齐率众仓皇分乘十三艘船出逃。思齐率船队抵海湾,在笨港(今台湾北港)靠岸。颜思齐率聚伐木辟土,构筑寮寨,开始了台湾最早的大规模拓垦活动。颜思齐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开展和大陆的海上贸易;同时组织海上捕鱼和岛上捕猎,发展山海经济,以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的物资需要。

颜思齐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但他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泉漳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在台湾发展史上写下了璀璨而亮丽的史页。

严启盛是龙溪县八都(今龙海榜山石码一带)人。根据《香山县乡土志》记载:明天顺二年(1458年)七月,海贼严启盛来犯。一开始,严启盛坐罪当死,被囚在漳州府。后来越狱聚徒,下海为盗,敌杀官军。至广东,招引东南亚的商船进行贸易,驾船到达了外洋。

由此可见,漳州严启盛最早在香山水域进行海外贸易。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严启盛是“海盗”,但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虽然“杀官军”,但其主要事务还是从事海上贸易。严格地说,他应是一个海商,而不是海盗,只是由于明政府荒唐的海禁政策,他才成为不遵守海禁的“海盗”。就现有材料而言,最早开发澳门的应是福建漳州的严启盛。

周起元(1571-1626),字仲先,号锦贞,福建海澄县人。可以说,他成长在月港贸易的全盛时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御史任上,上疏力斥诋毁东林故,谪为广西参议。天启三年(1623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十府,指控织造太监李实贪恣不法,又为苏州同知杨姜辩冤,遭魏忠贤恨,被诬为乾没帑金十万两,逮入狱中,拷掠至死。

潘振承三次凌飚破浪,驾船南下吕宋,贩卖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给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国商人,获利颇丰,积攒了他人生奋斗历程的第一桶金。

潘振承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以后由闽入粤,离家只身寄居广州。几年后积攒足够资金的潘振承于乾隆七年(1742年)左右向清政府请旨开设同文行,开始独立成为行商老板。他诚信经营,行商大器晚成。

潘家究竟有多少钱?根据当时一个与潘振承做过生意的法国商人发回《法国杂志》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多达300万法郎,财产比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因此,潘振承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郭有品(1853-1901)字鸿翔。清咸丰三年(1853年)生于龙溪县十八都流传村(今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流传社),天一总局的创办人。郭有品十七岁时远涉重洋,到菲律宾的马尼拉谋生,充当来往闽南、菲岛水客。清光绪六年(1880年)郭有品创办的“天一信局”正式挂牌,经营南洋与闽南侨乡华侨银信汇兑业务。

“天一信局”鼎盛时期,在菲律宾8个国家先后设立24个分局,在中国的厦门、安海等地先后设立9个分局。

“天一信局”的创办,在闽南地区与外界沟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比“大清邮政”(1896年)创办时间还早16年。

月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从月港输入许多农作物新品种,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问题,这是其他申遗城市所无法比较的。

月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启航港,月港海洋贸易承上启下,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时空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必须依照相关规定与标准加强海丝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在全球海运贸易中,月港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进程。月港的历史文化不仅要挖掘好,更要保护好,通过申遗让月港顺利迈进世界文化遗产殿堂。

月港是大航海时代国际海上贸易的新型国际贸易商港,也是美洲大航船贸易的重要起始港。以月港为起始港的大航船贸易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及对世界的社会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月港绝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港口,而是十六世纪、十七世纪首次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国际商港。月港是大规模华商华侨闯荡世界的出发港。明朝末年从漳州月港出海的商人和华侨已遍布东亚及南亚各国。月港是中国封建海关的诞生港。

17世纪初期,当全球贸易在东南亚海域形成与发展时,从中真正起巨大作用的是漳州月港。它开辟“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物品贩卖到拉美和欧洲。

在16世纪中后期,月港贸易对东南亚经济社会影响非常大,从月港“走出去”的漳州海商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晚明时期月港人勇敢地冲击海禁政策,造成隆庆开海,让中国社会改变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走向了海洋经济和全球化。

在1565年至1815年期间,马尼拉大帆船每年往返两次,将大量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经菲律宾马尼拉转运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由于物美价廉,中国商品在南美各国十分畅销。有的商品还运到西班牙塞维利亚销售,并远销欧洲。大航海时期构建“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西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跨洋丝绸之路把中国,菲律宾、墨西哥、西班牙和世界连在一起。其中最重要港口分别是中国漳州(月港)、马尼拉、墨西哥阿卡普尔科、韦拉克鲁斯和匈奴的塞维利亚。

2018年10月8日,在参加曼谷大帆船节庆典和学术讨论会时,卡内拉教授说,马尼拉大帆船覆盖了亚洲和拉丁美洲之间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路线,开启了真正的全球化。中国是珍贵香料、丝绸和白银等产品交流的中心。马尼拉大帆船创造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