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帝国政变佩德罗一世退位大庄园主成为国家领导阶层
唐·佩德罗一世退位对巴西派来说是一个胜利。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巴西精英成员取代了葡萄牙出生的、在佩德罗一世王朝中垄断了高级职位的贵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层。
绝大多数新兴的、民族主义的政治领导人激烈反对唐·佩德罗一世时期的高度集权的政府形式,他们拥护联邦制。他们还希望扩大选举产生的代表在政府中的权力和参与。但是,很少有人主张建立共和国,绝大多数人忠诚于年轻的佩德罗二世。
根据宪法,在唐·佩德罗二世年满18岁以前,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一个由三人组成的摄政,由三人中最年长者主持。国民议会对三人摄政的权力加以限制,例如摄政无权解散议会,也无权授予王室头衔。随着议会权力的扩大,在政治运作过程中产生了未来政党结构的端倪。
一是自由派或温和派,主张举行两年一次的选举,产生众议员,参议员亦由选举产生,废除国务委员会,实行联邦制,建立两院制的省议会。这一派人大部分是米纳斯吉拉斯、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政治家,许多人是大地产主和奴隶主。二是保守派,支持强大的、集权制的君主政体。
保守派中许多人是在政府、军队及大贸易公司中身居要职的葡萄牙人。在摄政建立的最初几年,自由派在影响和权力方面占据了优势。1831-1835年间,自由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831年立法机构通过法案,建立国民警卫队,作为对付军队和群众骚乱的一项措施。
1832年颁布刑事诉讼法,加强了地方治安法官的警察和司法权力。仿效美国和英国的诉讼程序和法规,实行陪审团制度和人身保护权。1834年,在自由派的努力下,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根据该法案,摄政由三人减为一人,以提高政府效率;摄政由严格限制的选举产生,执政期4年。
撤销了国务委员会,自由派认为这一机构是保守主义的堡垒。宣布地产的限定继承权非法,在巴西这样的农业帝国,该条款至少在理论上为未来的经济变革提供了可能性。为了加强联邦制,设立拥有较大权力的省议会,以取代原来主要起咨询作用的省政委员会,但各省省长继续由中央政府任命。
这些政府形式的改革是在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蔗糖价格持续下跌,棉花出口收入更少。黄金开采只及前几年的一小部分,国内市场对牛的需求下降。全国处于普遍的贫困状态中。正在试验过程中的政府形式显然无力应对因经济困难带来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巴西各地发生了一连串的叛乱。
唐·佩德罗一世退位后,全国随即发生了一系列群众骚乱和军事暴动,这些事件大部分发生在城市,到1832年年中,大部分骚乱被平息或被,但伯南布哥的卡巴诺派战争,一直延续到1835年。
这些叛乱仅仅是随后的更大规模的叛乱的前奏。除伯南布哥的卡巴诺叛乱外,1832-1838年间最大的叛乱有四次:巴拉省的卡巴纳仁叛乱(1835-1840年)、巴伊亚的萨比诺叛乱(1837-1838年)、马拉尼昂的巴莱奥叛乱(又称草篮党人起义,1838-1841年)、南里约格朗德的法洛皮利亚叛乱(又称“褴衫人之战”,1835-1845年)。
导致这些叛乱的原因很复杂,各地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但是也能找到一些共同之处。发生叛乱的每个地区都遭受了经济衰退;在至少两场、甚至三场叛乱中,巴西人对葡萄牙商人和地主的憎恶是叛乱的重要根源;对中央政府任命的省长的是引发三场叛乱的因素之一;中央政府的混乱、中央集权的松懈,是刺激每一场叛乱的共同因素。
摄政的声望和权威皆不足以维持被叛乱所动摇的庞大的国家的统一。1835年选举产生的第一任一人摄政、自由派的迭戈·安东尼奥·费洛因无力平息各地的叛乱而在严厉的批评面前于1837年9月辞职。1838年选举产生了第二任摄政、保守派的彼得罗·德·阿劳若·利马。各省的叛乱仍在继续扩大。
事实证明,1834年的宪法修正案给予了各省过大的自主权,1840年,保守派政府通过了“解释法”,大大削弱了省议会的权力,结束联邦制试验,恢复中央集权主义。在议会中占少数的自由派为了防止保守派政府进一步采取后退措施,要求佩德罗二世在达到法定年龄之前亲政。
1840年7月23日的“议会政变”结束了阿劳若·利马的摄政,开始了第二帝国。美国历史学家伯恩斯认为,“如果说佩德罗一世的退位为巴西人打开了政府职位的大门,那么,佩德罗二世的登基则给了巴西人一个真正的本民族的皇帝,因为年轻的佩德罗生于巴西、长于巴西,认同于他的祖国。
他的登基完成了巴西政府巴西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1808年,在1831年后加速发展。”佩德罗二世亲政后,立即任命了一个自由派内阁。但由于佩德罗二世经验不足和缺乏领导能力,冲突迅即在内阁内部爆发。
1841年3月底内阁垮台,建立了保守派内阁。保守派执政期间,1841年11月众议院通过了重新设置国务委员会的法律,并修订了刑事诉讼法,使中央政府重新控制了帝国的全部行政和司法机关。为抗议保守派内阁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化的措施,1842年5月和6月,自由派分别在圣保罗和米纳斯吉斯发动叛乱,叛乱在圣保罗坚持了一个月,在米纳斯吉拉斯坚持了两个月,最终都被击溃。
1844年,自由派重新掌权,政府对圣保罗和米纳斯吉拉斯的叛乱者实行大赦,他们很快又回到了众议院和大臣的位子上。1848年9月,保守派组成内阁,年底,自由派在伯南布哥举行叛乱,这是这一时期最后一次外省叛乱,叛乱者提出的最激进的要求有实行联邦制、废除皇帝的调处权、驱逐葡萄牙人和零售业国有化、实行普选。但没有要求建立共和政府,也丝毫没有触动奴隶制。
1849年,叛乱被,很多被捕的领导人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在1852年皆获得大赦。此后十年中,皇帝在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他毫不犹豫地行使调处权,任命和撤销政府部长,使自由派和保守派交替行使权力。
他从某一派中挑选部长,如果该派在议会中占据多数,政府则能够较顺利地运转;如果占据少数,皇帝将解散议会,重新组织选举,由于部长控制着选举机器,其所属的派别在新选出的议会中自然占据多数,从而保证政府的有效运作。
这种政治安排依赖于皇帝正确地把握公共舆论,判定两大派别的支持率的升降。1847年,皇帝决定,他将不再任命整个内阁成员,而仅仅任命首席部长,由后者在经过与皇帝协商后任命其他内阁成员。在位的49年中,佩德罗二世总共任命了36届不同的内阁。在此期间,经济变革引人注目。
咖啡取代蔗糖,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到1850年,咖啡出口达到出口收入的一半,巴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巴西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开始发生转变。独立之初,若泽·博尼法西奥在1822年曾对英国总领事亨利·张伯伦说:“我们还不至于如此荒谬,竟想成为制造商。因此我们愿意购买你们的工业品,向你们出售我们的农产品。”
但是,此时巴西的政治家们开始对这种经济自由主义表示怀疑,决定在1827年签订的英巴商约到期后,提高关税,增加财政收入,刺激本国工业发展。尽管英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但是1844年11月,在巴西的坚持下,1827年的英巴商约终止。1844年,巴西通过了阿尔维斯·布朗库关税法,将关税提高了一倍。
1846年,政府宣布工业家进口机器设备免关税,民族工业的职工免除服兵役的义务。40年代末,为了使经济进一步多样化,政府开始贷款给伊里内乌·E.德·索萨(后封毛阿男爵)这样的工业家。
但是,尽管建立了一些民族工业,巴西依然是一个农业国,效率低下、面向国际市场的大种植园在农村占主导地位。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废除1826年巴西与英国签订的条约规定,在条约批准3年后,无论从何处向巴西贩运奴隶将都是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