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伏特舞曲曲式分析(加沃特舞曲曲式分析报告)

Techno(technology,即表示高科技舞曲,利用电脑,合成器合成,做出一些特殊音效,这种音乐常常是许多

音效组合起来的.techno的节拍也是4/4拍,但速度较house快且听起来具重复性,较强硬,较机械化所以某些人称techno为工业噪音,)

breakbeat(不像House那么拍子有规律,而是在两拍中间加入碎拍,现在所谓的“街舞”就是这作舞曲)

意为“日耳曼的”。起源于德国。速度适中地缓慢。中速,多为4/4拍,弱起于一短时值音符。旋律流畅而多装饰,采取平均的节奏,织体倾向于主调化。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1乐章,近似前奏曲。

有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库朗特的速度适中地快,3拍子,常从第3拍的弱部开始,含有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在每1段落的结尾中,常把3/2拍子和6/4拍子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优势,织体比较复调化;意大利式库朗特速度较快,3拍子(3/8或3/4),旋律流动,有如奔跑(“库朗特”有“跑”的意思)。两种库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2乐章。

16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原是一种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缓慢。3拍子,第2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用主调织体写成。常用于古典组曲的第3乐章。17、18世纪的声乐曲亦常采用萨拉班德的体裁,G.F.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起源于意大利,一说起源于英国。速度很快。3/8、6/8或12/8拍子。富有欢快活跃的情趣。常用模仿复调的织体,类似赋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赋格的写法。常用于古典组曲的末乐章。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塔兰托港有一种蜘蛛,名叫塔兰图拉,相传人被这种蜘蛛咬了要生热病,患者须跳狂热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由此得名。塔兰泰拉为3/8或6/8拍子,速度很快,采用连续不断的平均快速节奏,有如无穷动。

原为法国民间的3拍子舞曲,因舞步极小而得名。17世纪后半叶为路易十四的宫廷作曲家J.-B.吕利所采用,因而传入宫廷,成为速度从容,风格典雅的宫廷舞曲。在17、18世纪的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布雷、帕斯皮耶、卢尔等舞曲,是插入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的不固定乐章。这些舞曲的中间部分常由3件木管乐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乐队组曲》中的布雷舞曲),故称“三声中段”。18世纪后半叶在海顿等人的创作中,将其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套曲的第三乐章,但风格已带有幽默感,后贝多芬以谐谑曲所取代。

原为法国民间舞曲,17世纪开始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中速,2/4拍,往往以弱起小节开始。复三部曲式结构。中间部分是“风袋管舞曲”,常出现模仿风袋管低音的持续音,形成前后对比。旋律流畅悦耳,音乐形象轻快、娇媚、典雅。

布雷起源于法国的双拍子舞曲,与加沃特相似,但从第4个四分音符(不是第2个二分音符)开始。

帕斯皮耶流行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舞曲,速度较快,3/8或3/4拍子,起于弱拍。

卢尔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卢尔原是17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加重。

里戈东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古老舞曲,17世纪传入宫廷。速度较快,2/4或4/4拍子,起于弱拍。

一译波兰舞曲。原为波兰民间的行列舞曲,16世纪末传入宫廷。相传法国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于1573年即位为波兰王,在庆典行列进行时演奏了波洛奈兹。17、18世纪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偶用于组曲中。F.F.肖邦用此体裁作有钢琴曲16首,以寄托其爱国思想。波洛奈兹的特点为:3/7拍子,起于强拍,乐句常结束于第3拍,大都庄严徐缓,或用中等速度;但肖邦的波洛奈兹速度较快,富于热情。

福尔拉纳情趣欢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子。18世纪偶用于组曲中,近似吉格。

16世纪原为西班牙的古典舞曲,情绪奔放激烈。17世纪起传至欧洲各地,演变成3/4拍,速度徐缓的器乐曲。其主题常为八小节连续的低音,在不断反复的低音主题上进行各种变奏。

意大利舞曲。满速,3/4拍。结构与恰空相仿,速度较慢,常以小调写成,通常采用固定低音,低音主题有时移动到高声部。

福利亚起源于葡萄牙的3拍子舞蹈歌曲。结构近似恰空和萨拉班德。流传于14世纪。17世纪后半叶在法国被用于芭蕾场面中。18世纪流传更广,常被写成炫技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一个福里亚曲调,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曾被许多作曲家用作主题,写成各种作品(大多为变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鸣曲》和С.В.拉赫玛尼诺夫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F.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采用了这个曲调。

民族舞曲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舞曲,现在还用作舞蹈音乐,同时也可用作独立器乐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一些是比较古老的舞曲。如:

凡丹戈流行于西班牙民间的3拍子或6拍子的欢快舞曲。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18世纪末,C.W.格鲁克、W.A.莫扎特等曾将其用于歌剧和芭蕾作品中。

塞吉迪亚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古老舞曲,至今还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莱罗,但速度更快。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响板打着的节奏。

博莱罗起源于民间的西班牙3拍子舞曲。舞者打着响板,扭动手臂,成对地载歌载舞。响板不断打出的节奏。M.拉韦尔按此体裁写成的管弦乐曲极为有名。

一译阿瓦内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并由古巴传入西班牙的中速,2拍子舞曲。其典型节奏与探戈相同。

霍塔西班牙民间舞曲。流传于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巴伦西亚等地。快速,□或□拍子,节奏生动,情绪活跃。多由人声演唱并伴以吉他、曼多林、响板等乐器。

马拉加尼亚一译马拉加舞曲。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民间双人舞曲。快速,□或□拍子。

桑巴巴西民间的一种2拍子舞曲,以富于切分节奏为其特色。有两种类型:乡村型的桑巴急速强烈,与巴图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玛希谢演变而来,速度中庸而较少强烈的切分音。桑巴是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中最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之一,并作为社交舞蹈而流传全球。

康加古巴民间舞曲。起源于非洲。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均流行。的节奏型贯串全曲。

法朗多尔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民间舞曲。6拍子,活泼欢快。舞者列成长队,手挽着手或拉着手帕,鱼贯而舞。

连德勒奥地利和德国的民间舞曲,因起源于连德尔(奥地利埃姆斯河北地区)而得名。3拍子,速度慢于圆舞曲,为圆舞曲的前身。舞蹈时1步1拍,舞步均匀而娴静。

19世纪30年代创始于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的一种圆舞,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洲。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马祖卡节奏三种类型,2/4拍,三部曲式。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富利安特波希米亚的民间对舞。源出于拉丁文furia(意为狂热)。节奏活跃奔放,常常交替运用3拍子和2拍子。

索塞茨卡波希米亚的民间圆舞。速度较慢,节奏流畅,近似连德勒。常用于富利安特之后。

恰尔达什匈牙利民间舞曲。包含慢而忧郁的“拉舒”和快而热烈的“弗里斯”两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后者2/4拍子。李斯特是在作品中采用这一体裁的第1个匈牙利作曲家。他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按照恰尔达什的格调写成的。

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地区的民间舞曲。3拍子,常用的节奏。热情、活泼而有骑士风度。用此体裁写成的作品称“马祖列克”。肖邦曾将此体裁加以发展,作有大量马祖卡舞曲,其中《C大调马祖卡》(Op.56No.2)常被称为“马祖卡中的马祖卡”。现马祖卡已成为马祖尔和马祖列克的通称。

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近似马祖尔的波兰民间舞曲,两者都比马祖尔轻快活跃。库亚维亚克的旋律比较流畅。奥别列克每两小节的第3拍有1个重音。肖邦在马祖卡中,把这两种舞曲和马祖尔融合在一起。

克拉科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因起源于克拉科夫而得名。2拍子。情绪活泼,多切分音,典型的节奏是科洛南斯拉夫民间舞曲。其舞蹈为集体的群舞,与俄罗斯的轮舞相似,在波兰、乌克兰亦很常见。保加利亚的霍罗、罗马尼亚的霍拉与科罗均相类似。此种舞曲多由民间乐器演奏,也有不用乐器而由人声演唱者。科罗有多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速度的快慢不同。

霍罗保加利亚民间轮舞。为2/4、5/16、7/16、9/16或11/16拍子,快速或中等速度,用风袋管等民间乐器演奏。霍拉罗马尼亚和苏联摩尔达维亚的一种民间轮舞。为□或□拍子,通常速度徐缓,格调平稳。常用小提琴、风袋管、横笛等乐器组成的民间小乐队演奏。

哈灵挪威民间舞曲。因来源于挪威南部地区哈灵河谷而得名。此种舞曲亦流传于瑞典。特点为:2/4或6/8拍子,用挪威民间的一种弓弦乐器演奏。E.格里格在创作中曾采用过此种体裁。

пати(跳跃),因舞蹈动作有大步的跳跃。M.П.穆索尔斯基的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第3幕中的戈帕克是著名的曲例。

社交舞曲社交舞蹈(又称交际舞或交谊舞)的音乐,由民间舞曲演变而成。用于交谊舞会,也可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社交舞曲因时代而变迁,重要的社交舞曲有:

对舞曲因舞者面面相对而得名。起源于英国,流传于法国和德国。2/4或6/8拍子,情绪欢快活泼,苏格兰舞曲是对舞曲的一种。从19世纪初开始,逐渐让位于方阵舞曲和圆舞曲。

方阵舞曲起源于法国,盛行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交际舞曲。因舞者4人1组,两人相对,构成方阵而得名。1816年后,先后传入英国和德国。分5段,交替着6/8和2/4拍子,分别称为长裤舞、夏舞、母鸡舞、特兰尼斯舞、牧羊女舞。在流传过程中,加洛普(始于19世纪20年代的一种有跳跃动作的2拍子快速圆舞)也被吸收到方阵舞中来,成为它的一部分。

一译华尔兹。18世纪末由连德勒演变而成。19世纪的圆舞发展成两种主要类型:①维也纳圆舞,又称快圆舞或滑圆舞,舞者按每小节3步或2步的节奏旋转滑行,并左右转动着头和身体。②法国圆舞,由3/8(或3/4)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速度依次逐渐加快,后两种圆舞有跳跃的动作。现代舞会中的圆舞,是一种中等速度的维也纳圆舞。圆舞曲的旋律平滑流畅,妩媚动人。和声的特点是每小节1个,由强拍的低音和其余两拍的“块”交替着。J.施特劳斯父子和J.兰纳是维也纳圆舞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们所作的圆舞曲多由数首短小圆舞曲连缀构成,形成一种套曲式的结构,称圆舞曲套曲。肖邦、R.舒曼、J.勃拉姆斯、李斯特的圆舞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但不以伴奏舞蹈为目的。

狐步舞曲黑人木屐舞曲的一种。1912年始于美国,不久传遍世界各国,成为最流行的交际舞曲。狐步舞最初由长舞步和短舞步交替而成,4拍子或2拍子。不久发展成一种包含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舞步的舞蹈,后来又加进了查尔斯顿的痉挛性动作,并分裂为快狐步和慢狐步两种。

一步舞曲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北部的一种社交舞曲。20年代起流传全欧。快速,2/4拍子。后为速度较慢的2步舞曲(即慢狐步舞曲)所取代。

查尔斯顿1920年左右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交舞曲。其名称可能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城有关。特点为:4/4节拍(有时为2/2),富于切分节奏。30年代末流传整个欧美,以后逐渐衰微,其部分因素为快速的狐步舞曲所吸收。

起源于非洲西部,19世纪后期成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近郊社会下层的舞蹈,20世纪普及与当地一般社会及其他拉美国家。中速,2/4拍,旋律与伴奏形成交错节奏,与哈巴涅拉相似,以切分节奏为特色。1920年传入欧洲,作曲家根据欧洲人的审美情趣所写的探戈习称“大陆谈歌(continentaltango)”。后作为一种双人交际舞风靡世界。

伦巴舞曲古巴舞曲。20世纪30年代起流行于美和欧洲各国。2拍子,包含复杂的切分音,不断反复着4小节的节奏型。

1、加伏特舞曲(日野、火原)戈塞克 2、D大调第一波兰舞曲(月森莲)维尼亚夫斯基 3、圣母颂(月森莲、日野香穗子)舒伯特 4、晨景(柚木梓马)格里格 5、双鹰旗下进行曲(火原和树)瓦格纳 6、降B大调第九大提琴协奏曲(志水桂一)博凯里尼 7、G大调浪漫曲(冬海笙子)雷格 8、乘着歌声的翅膀(火原和树)门德尔松 9、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土浦梁太郎)肖邦 10、小狗圆舞曲(土浦梁太郎)肖邦 11、离别曲(日野香穗子、土浦梁太郎)肖邦 12、自新大陆(王崎信武)德沃夏克 13、D大调卡农(日野香穗子)帕海贝尔 14、浪漫史(冬海笙子)圣桑 15、天鹅(志水桂一)圣桑 16、泰伊斯冥想曲之沉思(柚木梓马)马斯奈 17、G小调恰空(月森莲)维塔利 18、柔板(柚木梓马)阿尔比诺尼 19、美丽的夕阳(王崎信武)德彪西 20、挽歌(火原和树)马斯奈 21、旋律(日野香穗子)柴可夫斯基 22、弦乐小夜曲(日野、月森、志水、王崎)莫扎特 23、小夜曲(火原和树)舒伯特 24、西西里舞曲(志水桂一)福雷 25、三首浪漫曲之第二首(冬海笙子)舒曼 26、茨冈狂想曲(月森莲)拉威尔 27、革命(土浦梁太郎)肖邦 28、旋律(日野香穗子)柴可夫斯基 29、a小调无伴奏长笛组曲(柚木梓马)巴赫 30、卖艺人(土浦、火原)乔普林 31、钟(土浦梁太郎)李斯特(由帕格尼尼的《钟》改编) 32、弄臣(金泽)威尔第 33、第一乐章“雨之曲”(月森、滨井美沙)勃拉姆斯 34、练声曲(柚木梓马)拉赫玛尼诺夫 35、行星组曲之木星(火原和树)霍尔斯特 36、单簧管波尔卡(冬海笙子)波兰民谣 37、G大调第1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志水桂一)巴赫 38、二十四首随想曲之第24首(月森莲)帕格尼尼 39、爱的礼赞(月森、柚木、土浦、火原、志水)爱德华·艾尔加特别篇《夏的加演》中的演奏曲1、《加沃特舞曲》(火原和树&日野香穗子)戈塞克2、《小夜曲》(柚木梓马)德里戈3、《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志水桂一)巴赫4、《F大调浪漫曲》(月森莲)贝多芬5、《爱之梦第三首》(土浦梁太郎)李斯特6、《爱的礼赞》(日野香穗子&冬海笙子)爱德华·艾尔加希望帮到你

组曲是最古老的器乐套曲形式,源于对比性舞曲的组合。早在14世纪,舞会里即盛行一慢一快的对比性舞曲的组合。16世纪初,琉特演奏家仿此形式以1首庄严的2 拍舞曲与 1首轻快的3拍舞曲联合成套曲,例如在法国、德国及英国,通常采用帕凡舞曲和加亚尔德舞曲的组合,在意大利,则采用帕萨梅佐舞曲和萨尔塔雷洛舞曲的组合。

此外,许多作曲家还各自按自己的艺术构思,进行各种组合的试验。 从当时编纂的琉特曲集中,经常可以发现3个或更多舞曲的组合形式。

组曲作为音乐体裁的名称,最早见于1557年,但其结构形式长期变化不定。其典型形式公认是由萨克逊键盘作曲家J.J.弗罗贝格尔定型的。1650年流行的组曲形式常由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3种舞曲构成,弗罗贝格尔也按此创作了不少组曲。嗣后,吉格插入组曲,有时置于库朗特之前,有时置于其后。弗罗贝格尔死后,1693年,他的组曲曲集出版,其舞曲排列的次序,被公认是古典组曲型式的楷模。

古典组曲是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构成,间或冠有前奏曲和插入布雷、加沃特、小步舞曲等乐曲,有时甚至插入特性曲及标题小曲。各乐章均使用同一调性,都以二段式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 1次。当时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英国的H.珀塞尔、法国的F.库普兰、意大利的A.科雷利、德国的J.S.巴赫及G.F.亨德尔等,都创作了不少组曲,其中以巴赫的《英国组曲》及《法国组曲》最为著名。

当时还有一种芭蕾组曲,其类型及数目随舞剧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一形式始于J.-B.吕利,由1首序曲及1组舞曲组成,后人称之为序曲。巴赫曾仿此写了4首乐队组曲,亦称序曲。

1750年后,奏鸣曲、交响曲及协奏曲崛起,引起作曲家的兴趣,组曲渐趋衰微。但当时流行的一些弦乐曲,如小夜曲、遣兴曲、嬉游曲等也由多乐章组成,亦具组曲的性质。古典乐派的大师们大都作有这类乐曲。现代组曲 19世纪70~80年代,现代组曲兴起。这类组曲亦由若干不同体裁、不同性格、不同调性的乐曲集合而成,大致可分5类:

①集锦式组曲。由配剧音乐、舞剧、歌剧、电影音乐或配乐朗通等音乐中选出若干乐曲辑成,如G.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组曲、E.格里格的《彼尔·英特》组曲、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等。

②独立的标题性组曲。如Н.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山鲁佐德》、G.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等。

③特性曲组曲。由19世纪出现的各种特性曲及标题小曲组成,如R.舒曼的《狂欢节》、柴科夫斯基的《第三管弦乐组曲》(1884)等。

④民族风格的组曲。随19世纪民族意识的高涨而产生,如德沃扎克的《捷克》组曲、Н.И.佩科的《摩尔达维亚》(1950)等。

⑤仿古组曲。这类组曲,19世纪已有,至20世纪,因受新古典主义思潮影响,更为突出,如格里格的钢琴组曲《霍尔堡时代》、M.拉韦尔的《库普兰之墓》、P.欣德米特的《1922》等。

1.练习曲(Op.599 No.19)……车尔尼 1.练习曲……贝尔科维奇

1. 练习曲……古里特 1.练习曲(Op.176 No.14)……杜威诺阿

4.老祖母的小步舞曲……格里格 4.圆舞曲(Op.12 No.2)……格里格

C、G、D、A、E、B、F、bB、bE、 bA、bD、bG大调及其关系和声小调

3. 终曲(D大调奏鸣曲第3乐章)……海顿 3.简易变奏曲(D大调托卡塔)……卡巴列夫斯基

C、G、D、A、E、B、F、bB、bE、 bA、bD、#F大调及其关系和声小调

2. 布列舞曲(Op.14)……泰勒曼 2.二部创意曲(No.10)……巴赫

3. 奏鸣曲(G大调第1乐章)……海顿 3.奏鸣曲(K.283)……莫扎特

C、G、D、A、E、F 、bB、bE、 bA、bD 、bG大调及其关系和声小调

2. 三部创意曲(No.15)……巴赫 2.奏鸣曲(D大调)……斯卡拉蒂

结果在演奏的时候,一开始很顺利,但是她发现周围的人越来越多,就慌了手脚。正好火原知道了,就用小号加了进去,与她进行合奏,使香穗子渡过难关。

1、考生须在本级曲目范围中选练习曲、中国乐曲、外国乐曲各一首连同本级音阶与琶音共四个内容参加考级。

2、除练习曲以外,音阶、琶音、乐曲须背谱演奏。如演奏有三个乐章的乐曲,可选其中一个乐章演奏。

外国乐曲:1、山羊之舞 (A奥涅格曲) 2、行板 (莫扎特曲) 3、降E大调奏鸣曲 第一、二乐章(巴赫) 4、亨德尔第五奏鸣曲 (亨德尔)

外国乐曲:1、G大调第三奏鸣曲 第一、二乐章 (亨德尔)2、第三乐章 沙拉邦达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