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背后:导演被饿死、主角差点当总统
1944年德国已经接近崩溃,急需要将巴尔干半岛和希腊地区的20个师撤退德国本土,准备最后的决战。
而萨拉热窝的地下游击组织很强大,他们的领袖是一个老练的游击队员,瓦尔特。
德军在萨拉热窝的反地下组织负责人,上尉比绍夫1年时间抓捕审问了100多人,却无法确认瓦尔特是否存在,更谈不上对付他了。
为了力挽狂澜,德军高层将将反游击战专家,党卫军冯·迪特里施上校被从挪威派遣到萨拉热窝,负责燃料秘密运输的“劳费尔行动”。
冯·迪特里施名不虚传,他迅速制定了两个毒辣的计划:第一是用德军伤员进行伪装,将运输油料伪装成运输伤员。游击队员不会想到德国人残忍的用自己伤员开涮,也就不会发现“劳费尔行动”的真相。
第二他利用一个狡猾彪悍的假瓦尔特(党卫军军官康德尔上尉),混入萨拉热窝的地下组织,造成该组织的混乱和瘫痪,让他们无法阻挡“劳费尔行动”。
在女叛徒肖特的帮助下,假瓦尔特成功潜入组织内部,连续杀死多名游击队的骨干分子。
他还引诱游击队(一群热血学生,包括老钟表匠谢德的独生女)主动袭击德军,结果全部。
最终,老钟表匠谢德为了救瓦尔特,故意去寺杀死了伪装的德军军官,随后被埋伏的机枪击毙。
作为一个能力平庸的德国军人,比绍夫上尉却仍然选择不跳车,坚守自己的岗位,结果被活活炸死。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萨拉热窝在今天波黑境内,是一座以为主要人口的城市。
这部电影的导演哈.克尔瓦瓦茨,是一个,就住在萨拉热窝,在1992年已经66岁。
他是南斯拉夫最著名的导演,拍摄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著名影片。
但因为塞族人数量最多,军事实力最强,所以波黑绝大部分屠杀都是塞族人干的。
原本塞族人是不会随便杀死妇孺的,然而随着围困战的久拖不决,塞族狙击手毫不犹豫的对准儿童开枪。
有一张著名的照片就是,一个儿童被狙击手打死,附近的联合国蓝盔部队迅速赶到,但已经无力回天。
2003年1月,塞族共和国军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的第一司令官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因对萨拉热窝的包围和,在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被判犯有反人道罪,判处无期徒刑。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是一个文人,获得过大学的经济学学位,一直在银行工作。
1945年4月6日,佩里奇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被迫击炮击中)。
在90年代,日沃伊诺维奇是塞尔维亚社会党副主席,一度成为仅次于米诺舍维奇(在海牙死掉的那个)的热门人选。
2002年,塞尔维亚总统选举候选人,收到3.27%的全民投票,不过没有当选。
一说日沃伊诺维奇奉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思想,行为言谈较为极端,俨然米诺舍维奇之二。
用日沃伊诺维奇自己的话来说:人们喜欢演员的我,而不是总统的我;除非由中国观众投票,我才有机会当选。
这个好友,就是《桥》中爆破专家扎瓦多尼的扮演者,克罗地亚演员鲍里斯·德沃尔尼克。
91年,寻求独立的克罗地亚人,同要维持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发生了惨烈的战争。
某编剧告诉萨沙,一部优秀的电影绝非男女主角两个人演得好,一定要有一波出色的配角。
电影中包括冯·迪特里施在内所有德国人,均是由东德的演员担任,都是真正的德国人。
大家注意,电影中所有的德军军官,无论站立、走动、坐着,腰杆都是笔直的,有一股融合傲慢和严肃的表情。
最可惜的是女叛徒肖特的扮演者,美女内达·斯帕索耶维奇,她40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
德军司令部,向你们最后宣读公告……萨拉热窝公民们,死者父母和亲友,快来认领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