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逝世130周年他的死亡之谜究竟是什么?
130年前一个平凡的早晨,文森特梵高照常出门作画,晚间归来时却带着骇人枪伤,两天后在弟弟提奥怀中去世。为后世留下的艺术野蛮、荒诞,却又蕴含对宇宙和美最锐利的诠释;当其中伟大终被世人所理解,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死亡之谜也愈加引人介怀。梵高究竟是不是自杀?他生命结束前的最后时刻,又在做些什么?
关于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遭受致命一枪的当天都发生了什么,民间众说纷纭,学者们也难以断言。然而在年初,一张广为流传的明信片却意想不到地成为人们接近真相的一把钥匙,将梵高绘制最后一幅作品《树根》的确切地点指向法国瓦兹河畔的杜比尼街(Rue Daubigny)。
最早提出这一设想的是法国非营利组织梵高研究所(Van Gogh Institute)的研究员伍特范德文(Wouter van der Veen)。范德文的依据是一张借来的老明信片,上面描绘着一人手扶自行车站在路边,山坡上则是盘根错节的树木根结。尽管初看稀疏平常,但过了一阵,这个图景却无意中让疫情下深居家中的范德文联想到了梵高一幅未完成的作品《树根》,点燃了范德文心中的一个火星。
范德文几经周折,直到旅行禁令稍微放松才得以亲自来到杜比尼街进行验证。这条位于巴黎以北20英里的街道距离拉沃旅馆(Auberge Ravoux)仅500英尺,那里是梵高度过生命最后70天的地方。如今,街边山坡上粗大的树根依旧清晰可见,仿佛早已将历史封存。
这项发现得到了梵高美术馆的认可,馆长埃米莉高登克(Emilie Gordenker)更是在7月28日参加了《树根》创作地点的揭露仪式,一切似乎尘埃落定。然而,如果梵高在生命最后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始终在作画,那么他随后的去世似乎就更加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梵高作为艺术家的天赋才能始终充满矛盾:在旁人看来的“疯癫”对他来讲却是作为“先知”洞悉宇宙奥秘的天资——他以异于常人的独特视角和笔触疯狂地创作,一天至少能完成一幅、甚至更多,曾让共享工作室的保罗高更都心生艳羡;但巨大的精神折磨也造成了他割下自己的耳垂、吞食颜料,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
梵高《囚犯运动(模仿多雷)》,布面油画,80×64cm,1890年
理性和癫狂的博弈是这段天才人生的主旋律,因此在人们心中,“自杀”似乎是个合理的结局,甚至散发着悲剧中的唯美。
针对“自杀”的原因,梵高美术馆官方解释说:“弟弟提奥向艺术商辞职的决定让梵高对未来的经济状况产生担忧,原本就饱受疾病折磨的他无法承受巨大的痛苦。1890年7月27日,他走到麦田中央向自己的胸部开了枪……”
梵高《阿尔勒的红葡萄园》,布面油画,75×93cm,1888年,此画是梵高生前卖出的唯一作品。
然而就算自杀事实被基本认同,民间和学界对于梵高人生最后时刻的演绎却存在不同版本。比如BBC系列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就强调了梵高去世前几周刚刚卖出了第一幅画,人生“开始变得顺遂”,还被艺评人誉为“未来的天才”,由此让他的去世平添了神秘和戏剧色彩。
梵高《四朵剪下的向日葵》,布面油画,60×100cm,1887年
也是在去世前不久,梵高创作了具有革命意义的《麦田群鸦》。这幅作品曾一度被认为是他最后的遗作,1956年的纪录片《梵高传》(Lust for Life)就演绎了梵高在结束自己的生命前一边绘制《麦田群鸦》、一边渐入癫狂的画面。
这其中许多关于梵高去世始末的细节都来自于弟弟提奥梵高的姐夫安德里斯邦格(Andries Bonger)的描述。他曾在信中写道:“在梵高去世前的早上,他绘制了一幅充满阳光和生机的丛林景象。”听起来却不像是在描述乌鸦群飞的空旷麦田。终于在2012年,梵高美术馆发表文章论证《树根》才是符合线索的最终遗迹,对公众认知进行了更正。
然而,依旧悬而未决的是梵高究竟有没有自杀。关于此事的争议曾在2011年达到顶峰,当时的两位美国史学家出版了《梵高传记》(Van Gogh: The Life),在其中提出梵高并非自杀,而可能是在与两个男孩的争执中被走火的手枪打中。
这一理论将疑点指向梵高枪伤的位置、手枪的消失,以及深受重伤的人能否真的从麦田走回旅馆,但却缺少直接证据,因此仅被列在传记的附录中。尽管如此,这份新疑虑的提出从一定程度打破了世人对梵高的既定印象,成为了很多人愿意相信的可能。
梵高《玻璃水瓶、托盘和柑橘水果》,布面油画,46.3×38.4cm,1887年2-3月
这支被认为是造成梵高致命伤口的手枪于1960年被农民发现,而拍卖行也发布多条证据证实其真实性:手枪是从梵高受伤地点被发现,七毫米口径与梵高身中子弹相匹配,同时有科学研究证实该枪自1890年前后就已掉落在发现地点。它较低的功率似乎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中枪后的梵高没有立即死亡。
但是焦点过后,这把手枪是否真实,又是被谁遗落在麦田依旧无从定论;那场拍卖似乎也不过是百年后舆论和资本以梵高为中心进行的又一场角逐。那么如今对《树根》创作地点的揭露又真的能带来不一样的解读吗?
随着杜比尼街写生地点的揭露,人们似乎能跟随梵高最后时期的作品回顾他在艺术小镇奥维尔的活动路径。他会沿着杜比尼街步行去到镇上的教堂,在那里绘制了《奥维尔教堂》;随后他又深入镇外广阔的麦田,创作了《麦田群鸦》。
梵高《奥维尔附近的农场》,布面油画,50.2×100.3cm,1890年7月,或为梵高倒数第二张作品。
如今,对比《树根》中的明暗处理和杜比尼街侧的日间光线,范德文认为梵高直到下午5至6时仍在绘制这幅作品,这间接反驳了他与男孩发生争执并意外中枪的可能,因为从时间上来讲并不充分。
有人对此产生置疑,毕竟绘画不是照片,梵高对事物的描绘更是抽象,单从画中的明暗关系推断创作时间似乎难以令所有人信服。而他杀论的支持者们也进一步提出能终日作画证明梵高当天并没有表现出沮丧,因此自杀是无从谈起的。这符合很多相关人员的佐证:梵高在去世前几天一切正常,并没有表现出过自杀倾向。
然而,自杀依旧是范德文以及梵高美术馆持有的官方看法。1882年,梵高就曾在画中描绘过树的根部。那时,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表示希望这棵树能够“表达某种生活中的挣扎”,并将其视作“一边猛烈地向泥土扎根,一边却被几近摧毁”。
范德文认为《树根》表达了类似的含义:画中看起来在不断翻越、扭曲的树根表现出的是梵高生活中的挣扎和与死亡的纠缠,这便是他留给世界的七彩告别。而时隔130年,人们也终于可以站在杜比尼街,透过他最终的艺术向这位天才艺术家致敬道别。